-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當地時間12月11日凌晨,一名與會者在德班氣候大會工作組全會上打哈欠。德班氣候大會原定9日結束。由于分歧較大,各方代表9日通宵舉行高級別會議,10日起進入“加時賽”階段。新華社記者李啟華 攝
經過30多小時的“加時沖刺”,德班氣候變化大會終于在昨日越過終點線。大會通過4項決議,建立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決定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并啟動綠色氣候基金。然而,這份積極的成績單并不意味著未來應對氣候變化之路將一帆風順。
有限妥協打破悲觀預期
根據決議,大會要求《議定書》附件一締約方從2013年起執行第二承諾期,并在明年5月1日前提交各自的量化減排承諾。對于綠色氣候基金,大會確定其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框架下金融機制的操作實體,成立基金董事會,并要求董事會盡快使基金可操作化。這兩項成果體現了發展中國家的根本訴求。
同時,大會也照顧到歐盟的主張,即成立“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制定一個適用于所有《公約》締約方的法律工具或法律成果,2012年上半年著手,不晚于2015年完成,以負責2020年后減排溫室氣體的具體安排。
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負責人楊志表示,在《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遭遇加拿大、日本等國抵制、發達國家提出無理前提條件而命運未卜的情況下,此次會議成果能打破先前悲觀預期實屬不易,有賴于各方有限妥協。對美國而言,奧巴馬政府原本刺激經濟主打“綠色牌”,但迫于大選讓它不敢輕易“鎖定”減排承諾,此次只能在綠色氣候基金上終于作出讓步。歐盟作為氣候談判中有引領作用的一方,原本要求“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制定“有法律約束力的框架”,并將此強硬措辭寫入最后決議,但最終接受了 “具有法律效力的成果”這一妥協說法。而以“基礎四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堅持原則底線的同時采取靈活開放的態度,適時考慮到歐盟對2020年以后減排的訴求,與歐盟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上找到共同點,助力大會取得平衡成果。
圍繞《議定書》仍有博弈
雖然各方妥協使會議交出滿意答卷,但展望未來應對氣候變化之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海濱用“只能說松一口氣”來形容。
他指出,首先,《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期限問題仍然待定,決議沒有明確說明5年或8年。此外,發達國家并未在此次德班會議期間簽約許諾量化減排目標,而是在明年5月前提交量化減排承諾,屆時不排除它們故意壓低標準的可能。加拿大、日本的態度是另一個問題,根據《公約》官方網站于11日6時30分發布的最新新聞公報,此次德班大會,有35個工業化國家的政府同意《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但這一數字略低于締約方數目,這意味著不排除包括加、日等國在內的一些締約國在不遠的將來硬性退出《議定書》的危險,發達國家的這種信用缺失將為未來氣候談判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
其次,盡管綠色氣候基金已宣布啟動,但基金數量、來源和管理機制上都存在問題,只能算是一個空殼。從數量上看,德國、丹麥雖已承諾出資4000萬和1500萬歐元,但離規模目標尚遠,何時到位亦未可知,加上歐美面臨“艱難度日”,掏錢可能更不情愿。在資金來源方面,發達國家希望借助私人資金來充實基金,而發展中國家認為應當由政府財政來負擔,擔心發達國家將氣候基金引向市場運作以逃避責任。此外,據上文提及的新聞公報稱,可能組成一個由20個成員方組成的常務委員會,負責氣候基金的統籌和各方會議的支持工作。如果這一機制落實,可能成為填補管理機制空白的重要一步,它能否有利于基金管理的透明化和可操作性將有待觀察。
最后,關于“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張海濱認為它可以視作德班大會的一項授權,即通過建立新機制來開展后續行動。這讓人聯想到2007年的“巴厘路線圖”,因為德班同樣把一些具體的安排、需要細化的努力留交未來。然而應當看到,要對2015年乃至2020年后做出新的全球性的減排安排,難度大,耗時長,光在未來幾年就有各國減排能力、適應性等問題。而2013年—2015年間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的結果,也會對各國的減排規劃產生影響。因此今后的任務只會愈加艱巨,充滿變數。可見,“后德班”之路真是一點也不輕松。(特派記者安崢 本報記者 張全 廖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