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二月五日電 人多是好事還是壞事?知名國情研究專家、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認為,這主要不取決于人口規模,而取決于人類發展水平。他提出,中國今后人口政策的目標,應逐步轉變為以調整人口結構為主、控制人口數量為輔。
胡鞍鋼近日在接受本社記者采訪時稱,在人類發展指標(HDI)水平極低情況下,人多必然是壞事——既是發展的包袱,也是社會的負擔,而當HDI達到高水平,人多必然是好事——既是發展的來源,也是發展的財富。從中國長遠發展趨勢看,當HDI逐漸進入高水平,人多就可以從壞事向好事轉化、從人口包袱向人力資源財富轉化。
這位專家表示,一味地減少人口數量規模不一定是好事,中國過去的人口政策特別是計劃生育政策完全是迫于人口數量壓力,目前人口數量壓力減輕了,但例如人口老化、男女比例失衡等問題開始浮現,人口政策面臨條件已發生變化。同時,中國的人口問題是一個歷史長期積累的問題,不可能用短期政策就能調整過來。
現在看來,中國至少需要花兩代人的時間才能調整過來。從人口自身發展的特點和政策調整作用所形成的邏輯可能是:先嚴格控制一代人,后主動調整一代人;先控制人口數量,后調整人口結構。因此,中國今后的人口政策應逐步轉變為以調整人口結構為主、控制人口數量為輔,逐步調整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口城鄉結構。
從生育政策看,胡認為有專家提出的“二孩晚育軟著陸”政策調整設想是適宜的,其方案亦切實可行,但這一調整需花至少一代人時間,并需要精心設計,同時要由國家人口計生委支持和監督,總結經驗、穩步實施,不急于一下子推開,以免引起國內外強烈震動。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如何開發人力資源、強化人力資本投資、高效利用最豐富的人力資源,始終是中國發展的重大課題與決策。胡總結說,中國自一九七三年以來成功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現在需要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和條件予以適當適時調整,這既可保持中國人口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也可實現其政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記者 孫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