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21日電(記者吳晶晶)近年來,“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公民健康素質”等概念早已為大家所熟悉;隨著《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實施,一個全新的概念——“公民科學素質”將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
據了解,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提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黨的十六大又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近20年來,公民的科學素質與文化素質始終合在一起,統稱為科學文化素質。“公民科學素質”的單獨提出成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引人注目的亮點。
在綜合分析國內外學術界關于科學素質定義的基礎上,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綱要》提出:“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同時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城鄉差距也十分明顯,勞動適齡人口科學素質不高;大多數公民對于基本科學知識了解程度較低,在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等方面更為欠缺;一些不科學的觀念和行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區較為盛行。
有關專家表示,長期以來,在科學文化素質中,人們比較強調文化素質。現在,隨著義務教育的發展和成年人文盲率的下降,特別是在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主導力量和國際競爭焦點的新世紀,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或者說掃除“科盲”的問題日益緊迫。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低下,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之一。”有關專家表示,《綱要》中的這一結論絕不是聳人聽聞。《綱要》對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作出了規劃和部署,必將使全民族素質建設得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