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間育成1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累計為吉林省廣大農民增產糧食550億公斤,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扎根吉林黑土地,為農民致富、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了用數字無法顯示的貢獻。
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是一支由4名博士、86名研究員、750名科研人員組成的強勢科研創新群體,多年來,他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制約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科技難題,既在農作物新品種上創優,為廣大農民兄弟帶來了希望、財富和歡樂,也在畜牧業科技研發上成為東北地區畜牧業發展的技術支撐。僅2005年,東創中心育成的水稻新品種在吉林省的推廣面積就達772.5萬畝,農民增產稻谷4.56億公斤,增收達8.43億元。新育成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方粳型超級稻品種吉粳88,平均畝產達到750公斤,單產提高了15%。
玉米是吉林省農作物播種的“排頭”,東創中心連續不斷地選育出近百個國內領先的玉米雜交新品種,形成了優質高產、專用特用、抗旱耐瘠三大系列品種群。據統計,“十五”期間,東創中心選育出的玉米、水稻、大豆、高粱品種在全省的種植面積分別占到63%、75%、55%、92%,主要農作物品種比“九五”期間提高了20%以上,廣大農民兄弟每年新增經濟效益達到25億—30億元,為吉林省的糧食總產量從20世紀90年代的400億斤跨越到目前的500億斤作出了重要貢獻。
與此同時,他們自主研發出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技術,改變了過去依賴化學殺蟲劑防治玉米螟的局面,推動了全國害蟲生物防治和全國農村害蟲生物防治工作向縱深發展,提升了以玉米為原料的農副產品及安全“綠色”食品的價格,為玉米生產帶來較大的生態效益,對維持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這項技術應用3年來,共實施面積900萬畝,為廣大農民兄弟挽回玉米損失5.4億斤,折合人民幣2.16億元。
東創中心成立以來,還創造了無數的“第一”:選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可商業化應用的大豆雜交品種;新中國第一個自主育成的草原紅牛品種,經過東創中心多年的選育,已經形成了乳用和肉用兩個品系的基礎群,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育成全國唯一一個達到國外同類細毛羊水平的細毛羊品種,市場上的售價達到每公斤28元……
有數字顯示,“十五”期間,東創中心選育的農作物新品種有122個通過國家和省(審)認定,其中玉米51個、大豆35個、水稻27個、高粱9個,共申請植物新品種保護權104個。目前,東創中心在吉林省建立了76個農村科研基地和示范區,16個專家大院,5000戶農民示范戶,輻射帶動培訓農民10萬人,使全省40%以上的農戶受益,受益農戶每公頃糧食增產1500斤到2000斤。(記者曾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