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讓億萬農民家門口逛超市
中國約有一多半人口居住在農村,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也投入到“休閑大軍”之中。如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滿足他們的休閑購物需求,是當前努力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十一五”規劃綱要在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同時,還提出要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繼續發展主要面向消費者的服務業,擴大短缺服務產品供給,滿足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商務部正在全國推行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今年也寫進了中央的一號文件中,并于近期開展抽查復驗工作。據調查,目前已在全國農村建立起7萬多家標準化農家店,覆蓋1億農村人口。據商務部市場建設司介紹,到2007年底,將建成25萬家標準化農家店,覆蓋全國70%的鄉鎮和50%的行政村,屆時將有超過3億農民實現在家門口逛超市的愿望。
本期我們就此話題展開深入探討,以期對農民朋友有所幫助。
2006年5—6月間,商務部將組織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項目抽查復驗,對安徽、山東、河北、新疆、河南、甘肅、湖南、四川等8個重點省區的農家店及配送中心建設項目進行隨機復查,重點檢查項目建設質量,研究和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連鎖經營“鎖”住假貨 新型業態改變消費方式
“以前村民買東西不是到 鎮上,就是到村里‘黑屋子、土臺子’那樣的小賣鋪里去,有的商品價格雖然便宜,但用 著不放心。現在,店里所有商品都由集團統一向生產企業直接進貨;商品收銀全部使用POS機,可及時向配送中心反饋銷售和配送信息;對于即將過期的食品,店里會及時下架并會將商品返回總店。村民都說在這里買東西,省時、省錢還省心。”浙江一家農村便利店的店主介紹說。
農村連鎖超市的出現,讓農民買東西不再是“家用電器跑縣里,柴米油鹽趕市集,日用百貨找個體”。這一新型業態在改變了原有農村流通和消費方式的同時,也從源頭上“鎖”住了假冒偽劣商品在農村的泛濫。“在東部等經濟發達地區,消費能力的城鄉差別較小,連鎖超市‘下鄉’主要解決的是消費安全問題。”商務部一位官員對記者說。
消費品下鄉 農產品進城
商務部市場建設司司長廖建成指出,不僅是消費品下鄉,還應把農產品收購進城統籌考慮,利用現代流通網絡來緩解農民“賣難”問題,有效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同時發展壯大 農民有兩大需求 ,一是種子化肥買得要放心安全;二是農產品以最快速度、最好價格賣出去。而我國農村由于流通渠道不暢、信息不對稱,長期存在種難、賣更難的問題,極大地抑制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湖北省商務廳廳長尹漢寧認為,農業產業化真正的龍頭是超市,要利用連鎖超市拉動產業化發展,讓千家萬戶跟著超市農業走,帶動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 現在“下鄉”的連鎖企業正在摸索一些良性運營模式。比如“超市+基地+農戶”模式,一方面通過超市窗口銷售大米、肉類、蔬菜、水果等地方農副產品;同時,通過引導農民對農副產品進行深加工、精加工,實現加工轉化增值,還可以建立果菜生產基地、養殖基地等多種專業基地和生產合作社。
記者了解到,一些連鎖企業以鄉村超市為中心,由鄉村連鎖店將當地有特色的農產品進行統一收購。超市通過訂單采買等形式解決農民“種難”的問題,將加工中心前移到種植基地,解決農產品增值、農民增收的難題,再通過連鎖超市配送體系,實現當地農產品出鄉、出縣、出省,從而解決千家萬戶賣難的問題。
本土超市“跑馬圈地” 外資大鱷集體缺席
當跨國零售巨頭們在一二線城市不斷攻城掠地時,本土商業企業瞄準了另一條道路——“農村包圍城市”。在農村鄉鎮、村里開設連鎖超市,以圖在農村市場站穩腳跟后再進軍大中城市。到目前為止,外資零售企業對農村市場仍在駐足觀望。
有專家認為,外資企業要進入農村市場,首先急需解決的是經營模式的改變。比如沃爾瑪這樣的零售大鱷一直是靠規模擴張來實現利潤,如果進入農村市場,就無法凸顯這一優勢,和本土中小型企業相比更是相形見絀。其次是物流成本問題。在二三級市場,大型超市的物流占有優勢,可是一旦進入農村市場,環節增多,成本相應的增加,這對于外資超市來說是得不償失的。但是這些問題一旦解決零售行業中的超市“死亡地帶”效應在農村也會很快顯現,農村市場同樣要面臨一次殘酷的洗牌。
遵循市場規律 提防政府失效
“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施一年來,根據商務部統計,全國共有1150家流通企業在777個縣市進行試點,新建和改造農家店7.1萬個,吸納富余勞動力35萬人,帶動地方和企業投資約70億元,使近1億農民直接受益,可以說是開局良好。
商務部一位官員告訴記者,工程目前的主要困難在于一些農村地區較為偏遠,使得運輸配送成本較高,還有的地區消費能力較弱,企業只能以擴大網點、節省成本等方式來彌補,尤其是建立配送中心更需要科學的規劃。什么樣的企業能扎根農村,將是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地方政府能做的,是盡量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空間,通過市場引導企業進入“萬村千鄉”。
“萬村千鄉”工程的核心就在于把握好“市場”兩個字。中國社科院財貿研究所所長助理荊林波認為,市場的形成有其固有的經濟規律,人為地建設市場,有可能違背市場形成的基本規律。要腳踏實地推進“萬村千鄉”工程,必須防止各地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防止“政府失效”帶來更多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現代流通方式引入農村的時間較短,發展也很不平衡,有些營業設施和經營網點仍處于分散化、零細化狀態,組織農村市場流通的能力不強、整體規模效益有待進一步加強。(記者 張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