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副司長張斌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副司長張斌:高技能人才短缺阻礙產業升級
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然而,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相比,許多地區和行業都存在著技能勞動者特別是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甚至嚴重短缺的現象,已成為制約企業持續發展和阻礙產業升級的“瓶頸”。
“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和就業形勢,都對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經濟發展、產業優化升級、企業提高競爭力,迫切需要提高技能勞動者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整體素質。
當前,我國技能勞動者占從業人員總量比重較低,全國技能勞動者總量占全國城鎮從業人員的33%,與發達國家技能勞動者占從業人員總量的比重在50%以上的情況相比,有很大差距。技能勞動者結構不合理,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我國高級工以上包括技師和高級技師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21%,與發達國家高技能勞動者比例一般為30%的情況相比,更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制造、加工等傳統產業和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領域,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
二是嚴峻的就業形勢,對勞動者實現素質就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前,我國正面臨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的高峰期、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攻堅期、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加速期,就業再就業壓力非常集中。一方面是就業供大于求矛盾仍嚴重存在: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尚未完全解決,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以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失地農民等新的就業矛盾進一步突出。另一方面是勞動力素質和就業能力已越來越成為實現就業的關鍵因素:新成長勞動力要實現市場競爭就業和自主創業,必須具備相應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下崗失業人員要實現再就業,必須具備轉換職業的能力;而農村勞動者要實現轉移和進城就業,就必須具備打工的技能。
因此,我國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勞動者素質,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快培養一大批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實現由數量就業向素質就業的轉變。
按照六中全會精神和中央、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要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出,“十一五”期間在全國組織實施五個專項計劃和一項行動。
一是實施“新技師培養帶動計劃”,計劃用5年時間,在全國新培養190萬名技師和高級技師,新培養700萬名高級技工,并帶動中級和初級技能勞動者隊伍梯次發展。
二是實施“下崗失業人員技能再就業計劃”,深入推動再就業培訓。計劃5年內對2000萬下崗失業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幫助更多的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
三是實施“能力促創業計劃”,廣泛開展創業培訓,發揮促進就業的倍增效應。計劃5年內對200萬城鄉勞動者開展創業培訓,引導和幫助更多城鄉勞動者自主創業,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四是實施“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5年內對4000萬農村勞動者開展技能培訓,并與就業服務、權益維護有機結合,促進農村勞動者平等就業。
五是實施“國家技能資格導航計劃”,全面推進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促進勞動者技能就業和技能成才。計劃5年內組織6000萬人次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同時,進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評價方式,加強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建設。
同時,在全國大中城市繼續實施“技能崗位對接行動”,為勞動者培訓后就業提供有效服務和大力支持。
做好職業培訓工作,需要行業企業、院校、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營造有利于事業發展和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一是要發揮企業行業的主體作用。要建立完善企業職工培訓制度,落實培訓經費,根據崗位要求,加強職工上崗培訓和技能提高培訓;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培訓、考核、使用、待遇相銜接的激勵機制。
二是要發揮職業院校的培訓基地作用。要遵從技能人才成長的規律,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主動探索校企合作培養的路子,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三是政府要發揮宏觀指導作用。各級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形成有利于職業教育培訓發展和技能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要求,建立健全以能力和業績為重點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評價方式,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能鑒定質量管理,切實保證技能人才評價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