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2—1890?年亞東周邊邊界及地緣政治
1792?年邊界的正式勘定
1788—1792?年,廓爾喀陸續入侵西藏各藩屬地區,并因稅收等問題與西藏地方政府發生矛盾,遂大舉入侵西藏。在福康安率兵反擊下,廓爾喀被迫向清廷乞降。按清乾隆帝要求,福康安及駐藏大臣和琳在西藏西南設立了十余處界標,使得“所有唐古忒西南外番布魯克巴、哲孟雄、作木朗、洛敏湯、廓爾喀各交界均已劃然清楚”。
根據《衛藏通志》卷二“疆域”的記載,新勘定邊界的細節如下:“自干壩至洛納山頂、丈結山頂、雅納山頂,設立鄂博,此內為西藏境,此外為哲孟雄境。又自帕克哩至支木山頂、臧猛谷山頂、日納宗官寨,設立鄂博,此內為西藏境,此外為哲孟雄、布嚕克巴二部落境。”據1794年西藏地方政府所上鄂博呈文,洛納山頂、丈結山頂以及納金山頂三處系位于帕里宗西北側干壩宗轄區與錫金交界地,雅納山頂、臧猛谷、日納宗官寨以北以及支木山頂順小河一帶四處為帕里宗轄區與錫金交界地。1792年后,西藏、錫金、不丹三地的邊界輪廓在相當長時間內如1895年英國編制的《印度及其以北地圖》(圖2)所示。
19世紀亞東周邊地緣格局及影響
在?1792?年《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頒行后,西藏地區的行政事務管理逐漸“內緊外松”:一方面,一切外事交涉權統歸駐藏大臣負責,對境外入藏制訂嚴格的管理章程;另一方面,不再介入“外藩”間糾紛,各部“求賞求兵,一概不準,或戰或和,一概不問”。這樣,清廷主動削弱了自身在喜馬拉雅山區對錫金等藩屬的影響,使得他們逐漸傾向英國政府。同期,英國卻憑借武力頻頻出擊,搶占資源。在上述雙重因素的影響下,喜馬拉雅各邦喪權失地,先后成為英國附庸。尼泊爾在?1814—1816?年被迫割讓大片領土給東印度公司,外交自此受其監督。錫金也因為?1817?年《梯塔利亞條約》、1861年《英印錫金條約》的簽署而變成英國附庸。不丹在?1865年《辛楚拉條約》簽訂后,也喪失大片領土,開始在內務上受到英國的強力干涉。
總之,西藏、錫金、不丹之間傳統的“宗藩”間邊界在?1792?年經過實地勘察后而正式確立,但半個多世紀后,該邊界卻因為英國逐漸控制了整個喜馬拉雅山區而轉變成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