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10日上午發布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最新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結果:2006年,上海、北京、廣東繼續蟬聯三甲,安徽省上升了5位升幅最大。
2006年全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處于上游區的依次為:上海、北京、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天津、遼寧、福建、河北;排在中游的依次為:河南、內蒙古、黑龍江、湖南、山西、安徽、湖北、四川、吉林、江西;處于下游區的依次為:陜西、新疆、重慶、廣西、海南、青海、寧夏、云南、甘肅、貴州、西藏。
與2005年相比,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上升明顯的為中部省份,其中升幅最大的安徽省上升了5位,湖北省上升了4位,河南省上升了2位。評價結果顯示,中部地區經濟綜合競爭力平均分值與東部地區的差距縮小了0.04個百分點。
評價課題組負責人之一、福建師范大學校長李建平介紹說,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此次評價對原有的指標體系進行了調整,增設了科學和諧發展競爭力等內容。在207個四級指標中,權重最大的前三個指標為高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科技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均占1%以上的權重,而地區生產總值所占權重僅為0.63%。
根據評價結果,在全國省域發展環境競爭力排名中,上海、廣東、北京居前三位。省域發展環境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基礎設施競爭力和軟環境競爭力。
2006年全國各省、區、市發展環境競爭力處于上游區的依次為上海、廣東、北京、浙江、江蘇、天津、山西、內蒙古、山東、河北。
在全國省域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排名中,內蒙古、遼寧、山東居前三位。省域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資源競爭力、環境競爭力和人力資源競爭力三個指標。
2006年全國各省、區、市可持續發展競爭力處于上游區的依次為內蒙古、遼寧、山東、浙江、北京、黑龍江、江蘇、山西、天津、福建。
在全國省域宏觀經濟競爭力排名中,江蘇、廣東、上海居前三位。省域宏觀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經濟實力競爭力、經濟結構競爭力和經濟外向度競爭力三個指標。
2006年全國省域宏觀經濟競爭力處于上游區的依次為江蘇、廣東、上海、浙江、山東、北京、天津、遼寧、福建、河南。
在全國省域產業經濟競爭力排名中,山東、廣東、江蘇居前三位。省域產業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農業競爭力、工業競爭力、服務業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
2006年全國各省、區、市產業經濟競爭力處于上游區的依次為山東、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北京、黑龍江、內蒙古、新疆、天津。
在全國省域科學和諧發展競爭力排名中,浙江、天津、上海居前三位。省域科學和諧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標包括:發展方式競爭力和協調發展競爭力。
2006年全國各省、區、市科學和諧發展競爭力處于上游區的依次為浙江、天津、上海、新疆、山東、黑龍江、江蘇、福建、北京、河北。
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志社、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福建師范大學聯合成立。中心所建立的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是目前國內指標最多、體系比較完整的評價體系,力求對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提供一個比較科學合理的評價。中心每年定期向社會發布有關全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產業經濟和企業競爭力等競爭力問題的綜合評價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