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本報記者 何卓 童海華
4月28日,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報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數據顯示,我國登記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間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我國人口總量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了緩解。但是,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挑戰猶存。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說,此次人口的普查數據反映出我國人口、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挑戰包括:人口老齡化趨勢在加快,流動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對此,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副主任胡遲表示,最新的人口數據將對我國有關政策的制定起到重要的啟示作用。
積極應對“未富先老”
此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0~14歲人口占比為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
馬建堂認為,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呂學靜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富先老”將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為此,她認為當前首先要儲備社會保障體系資金。“當前,這部分資金的供給還不困難,但是長遠來看存在挑戰。要清醒地看到這個長期趨勢,做好資金、制度安排等方面的準備。”她分析說,補齊社會保障體系覆蓋面的短板,應對人口壽命不斷提高的趨勢都需要資金的儲備。比如,農村的新農保試點正在試行,有望在“十二五”期間向全國推開。
其次,呂學靜認為要用多種方法減輕個人養老負擔。第一要推廣養老護理保險。“通常,60歲的年輕老齡人可以自理,但是2/3的80歲以上老齡人口處于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狀態,需要有人照顧。”個人支付護理費用的10%,其他由保險支付,這樣就減輕個人的養老負擔。同時,要進一步推廣企業年金等養老福利措施,拓寬養老資金保障渠道。
“我國為職工交納企業年金的企業非常少。尤其是中小企業更應實行企業年金制度。”呂學靜說。
此外,呂學靜還認為我國老年服務產業系統亟待完善。除了政府開辦的養老院,應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產業,在政策上為民營資本提供支持。
轉向新型“人口紅利”
“十二五”時期,我國人口問題被置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之中統籌規劃,這充分體現了人口因素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公報顯示,在老齡人口數量持續上漲的同時,我國0~14歲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
未來,如果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長面臨困難,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不斷降低,無法保證勞動力的充足供給和儲蓄率的提高,人口紅利是否會消失?“人口”因素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還是負擔?
研究顯示,勞動力供給、人力資本積累、儲蓄率將是“新人口紅利”的關鍵因素。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教授賴德勝與其博士生陳建偉共同撰文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處于關鍵階段,新的“人口紅利”,應該區別于以往依靠豐富廉價的勞動力發展經濟的舊“人口紅利”,新“人口紅利”主要是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生產率來實現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胡遲表示,可以從積極方面解讀“10年增加7390萬,每年繼續凈增800萬人左右”的發展趨勢。他認為,勞動力是經濟增長不可缺少的因素,新增加人口可以在不久的將來作為青壯年勞動力增加到就業人群中去。這對于促進經濟持續增長是有益的。
馬建堂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從人口素質的指標看,中國居民的全社會受教育程度明顯提升,人口的素質在提高。
國內外的經驗表明,“人口紅利”的利用是有條件的,特別是一系列制度條件。新時期,通過就業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老齡化人口轉化為人力資本,將成為延續“人口紅利”優勢的有效途徑。
胡遲認為,只有勞動者的素質與技能提升了,人力資源才能夠支持經濟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這就要求我國政府未來繼續加大對教育及社會領域的投入,不斷提高全民,特別是就業人口的文化水平與勞動技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