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機構反應平靜
民政部通報,截至6月23日12時,全國共接收國內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524.78億元,實際到賬款物510.78億元,未到賬金額為14億元,到賬率達到97.3%。
對于14億元未到賬金額,究竟系哪些單位和個人,兩家中國最大的慈善機構中國紅十字會和中華慈善總會未能給予《中國新聞周刊》詳細答復。
中國紅十字會和中華慈善總會為民政部部屬社團,也是國內接受捐款的主渠道。兩家慈善機構都在北京設有總會,并在地方設立省、市、縣級三級相關機構。
截至6月20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含紅十字基金會)、中華慈善總會累計接收款物合計分別達到47.35億元、約7.83億元。其中,中華慈善總會的到賬率已經達到97%左右,中華慈善總會秘書長劉國林表示,未到賬的部分基本為按捐贈約定,將計劃在重建階段定期投入的款項。
但民政部以及上述兩家機構,均未公布企業及個人捐款未到位的具體情況。
民政部救災救濟司慈善事業協調處處長鄭遠長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民政部目前正在進行區分個人和企業的捐款的統計工作。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宣傳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紅十字會每天會收到數以萬計的捐款,統計工作相當復雜,本著對捐贈人負責的態度,在尚未完全統計清楚之前不宜公布。
但實際上,捐款不能完全到位的情況的確存在。據《棗莊日報》報道,截至6月4日,承擔援助四川3000套活動板房的57家當地企業中,尚有27家沒有認捐。
1998年,中國南方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全國眾多企業慷慨捐助,承諾6億元募捐款,最終有一半沒到位;2008年初南方雪災,外界承諾向湖北省捐款1.06億元,實際到賬為7383萬元。
相關法律不健全,被認為導致企業捐款難以完全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民法研究室主任孫憲忠指出,盡管按2008年4月28日民政部公布實施的《救災捐贈管理辦法》規定,企業承諾的捐贈不交付,接收機構有追繳的權利,同時以適當的方式告知社會。但是中國的民法通則里關于贈與的規定還只局限于公民之間的贈與行為,并不包括這種公益性的捐贈。因此,現在對于這種捐款不兌現的行為暫時還屬于無法可依的狀態。
對于企業捐款未到位情況,一些政府部門及慈善機構反應平靜。
6月18日,商務部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信息稱,由于“一些企業的捐贈要選擇適當具體對象和捐贈渠道,企業所承諾的款物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逐步落實到位。”
中華慈善總會秘書長劉國林表示,對認捐之后款項不能及時到位的企業,除了適時催捐之外,也應該適當保護企業投身公益事業的積極性,盡量避免傷及感情。
善款如何使用受關注
據民政部通報,截至6月20日,民政部已向災區撥付捐贈款物合計156.09億元。這些捐款如何管理、使用備受關注。一些捐款企業和個人要求全程參與、監督捐款使用情況,成為一些企業捐款到位謹慎的理由之一。
聯合利華新聞發言人曾錫文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聯合利華將慎重選擇重建項目,確保錢用在刀刃上。6月20日,曾錫文在四川洪雅縣考察希望小學項目選址時,看過當地提供的學校設計圖紙后,認為學校大門以及門衛室過于講究排場。他建議要把更多資金用在提高教學樓的建筑質量標準上。
目前,民政部目前下撥捐款的依據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要依據定向,即尊重捐贈人的意愿,有地點、有項目地下撥;二是對于非定向的捐贈資金,在原則上鼓勵主要用于恢復重建。
一些企業捐款往往希望用于特定項目建設。按慣例,企業確定某慈善贊助的項目后,會成立專項基金,以確定慈善行動的施行方案,分階段執行完成。在這種情況下,所承諾的捐款數目,往往是分批到位。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6月23日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指出,“對于社會捐贈的資金物資,總體上管理的是很好的。現在出現的問題,一個是管理上的問題,比如說統計存在誤差,有的地方物資折價不是很準確、標準不是很統一。也有的個別地方由于抗震搶險階段過后,出現捐贈物資和災區實際需要的物資在結構上不相匹配。個別地方的個別人出現了一些違法違規問題。”
會上,監察部部長、國家預防腐敗局局長馬表示,對貪污挪用、擠占截留抗震救災款物的,要發現一起,查辦一起,決不姑息,嚴肅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