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出臺的《廣州雨水規劃》規定應增加綠地吸水排雨
5月7日,一場“史上最強”暴雨讓廣州35個地下車庫變“水庫”,讓一度埋在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統問題浮出水面:現有排水標準落后,排水系統先天不足,后天投入改造不夠,河涌整治抬高水位致周邊小區被灌……
專家指出,暴雨固然歷史罕見,但造成這么多地下停車庫“灌水”,主要還是市政工程排水不暢引發的“并發癥”。暴雨暴露了廣州在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廣州不能再“頭痛醫頭”,應制定一部整體規劃。
為何剛換完水管仍被淹?
專家:前蘇聯式排水系統設計保守
黃石花園業主向記者反映,前兩年他親眼看到小區更換排水管,換完還是被淹了。
據了解,廣州老城區排水管道設計標準多為一至兩年一遇,即便是新城區的排水管道也是按三年一遇的標準建設,這都是沿用前蘇聯模式的結果。前蘇聯位于高寒地區,大部分地區降水較少,排水系統設計上較為保守。
“目前的排水設計標準太低,且不科學,無論建筑本身可防水位多高,如果周邊市政排水設施不暢,都仍會出現‘灌水’的可能”,廣東省城鄉規劃院高級規劃師李志指出,目前城市規劃設計對內澇主要是參考防洪標準,根據防洪和暴雨標準的重現期進行推算,得出相當于相應水平的內澇標準。
但是,這個參考性的標準在現實中會遇到一些實際的問題。“比如,廣州大道雖然24小時內將水排掉,但是水浸造成巨大的損失怎么辦?廣州是南方多雨的發達地區,應該有超前意識提高排澇標準”。
施工淤泥被倒入河涌?
專家:密集施工改變排水設施現狀
在施工的雙塔路,工地的淤泥堆放在黃埔涌中,對岸的泓景花園因為前面有赤崗足球場羽毛球館前的荒地作為“緩沖帶”,逃過了水浸。
“主要是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水務局工程師說,新黑點多發在路面施工密集的地方,大量建設工程改變了地形地貌或排水設施現狀,給城市排水帶來不少挑戰。比如,去年中山大道修BRT,施工單位把華師路段的地下排水管挖壞了。還有梅東路、大觀路等,道路施工在鋪瀝青之前先把排水口修高了,新排水口比路面高出了8~10厘米,使路面積水排不下去;有的則因為新工程的淤泥不善清理,結果在雨水沖擊下,淤泥沖進排水道,造成堵塞。“水面漂浮物和施工淤泥堵塞河涌涵管、閘口,導致排水泄洪不暢,整個排水系統不能正常發揮作用,這些就是管理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