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現代化,既要遵循世界生態現代化的基本規律,又必須適合中國國情。由于生態現代化具有起點依賴性和路徑依賴性,受國家的現代化水平、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和國際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不僅要分析中國生態現代化的現實條件,還要分析歷史過程和未來前景。需要注意的是,本節所說的中國生態現代化,大部分內容是指中國大陸內地地區生態現代化;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生態現代化需要專門分析。
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歷史回眸
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歷史,與中國環境史或生態史的關系非常緊密。近年來,中國環境史或生態史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視,研究論著正在涌現。中國生態現代化的系統歷史回溯,需要大量的生態史和思想史研究。顯然,那樣做就會超出本報告的范圍。所以,我們僅從現代化研究的角度,概要地陳述中國生態現代化的簡史。
一般而言,生態現代化的歷史分析,可以沿著三條線路進行。第一條線路是按層次分析:按生態效率、生態結構、生態制度和生態觀念等四個層次進行分析。第二條線路是按方面分析:按生態進步、生態轉型和國際地位變化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三條線路是按領域分析:包括生態響應、生態經濟和生態社會等3個分領域和12個子領域。我們選擇從生態觀念、生態制度、生態結構和生態效率等四個層次,簡介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歷史過程。
1、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歷史起源
就像世界生態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組成部分一樣,中國生態現代化也是中國現代化的組成部分。如果從1840年算起,中國現代化已經有160多年歷史。這個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它們分別是清朝末年的現代化起步、民國時期的局部現代化、新中國的全面現代化。中國生態現代化,是在全面現代化階段逐步發生的。
在全面現代化階段,隨著現代生態意識的傳播,中國現代化的內涵也在發生變化,世界生態現代化的許多做法被采用。根據生態現代化原理和中國實際情況判斷,中國生態現代化的興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現代環保的探索期、現代化的生態修正和生態現代化的起步期(圖3-3),中國生態現代化大致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
第一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三階段
|
主要事件
|
|
現代化生態修正
1978~1998年
|
生態現代化起步期
1998年以來
|
1998年發布《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2000年發布《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等
|
1978年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環境保護作出規定
197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
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三同步”和“三統一”
1984年成立國家環保局(1998年升級為國家環保總局)
198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
|
現代環保探索期
1949~1977年
|
1956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
1963年發布《森林保護條例》
1972年派團參加首次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
1973年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
1973年擬定《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等
|
圖3-3 中國生態現代化的起步
首先,現代環境保護的探索期。環境保護,不是新事物,而是自古有之。相對而言,古代環保的范圍比較窄,更多的是保護自然資源;現代環保的范圍比較寬,包括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污染防治等。在我國的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已經開始關注資源保護和工業污染的防治,并制定了一些管理法規,如《森林保護條例》和《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等。1972年聯合國召開首次人類環境大會,中國派團參加。1973年中國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促進了現代環保的發展。
其次,現代化的生態修正。1978年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環境保護作出憲法規定。1979年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和同步發展,作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人們簡稱為建設“三同步”和效益“三統一”)。1984年成立國家環境保護局。1989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在隨后的10年里,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環境保護法規,加強工業和生活污染的防治。這些措施,是對第一次現代化內容的局部修正。它們也是生態現代化啟動的前期準備。
其三,生態現代化起步期。1998年,中國發布《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全面啟動生態建設。同年,國家環境保護局升級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0年國家發布《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中國現代化與生態建設,開始走向協調。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到1996年,中國農業與化肥消費、工業與有機廢水污染、經濟與能源消費、經濟與CO2排放等指標,已經達到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的相對脫鉤(圖3-3)。這是生態現代化起步的數量標志。
2、中國生態觀念的變遷
生態觀念,一般指關于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的認識和態度。生態觀念隨著時間推移而變遷。在原始社會,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認識非常有限,對自然力量充滿畏懼,而且人口密度和資源壓力都相對比較小。在農業社會,森林砍伐和開荒種地,加劇了人與自然的沖突;由于農業文明的地理差異和進程不同步,生態觀念就具有了地域和文化特點。在工業社會,工業化大生產加劇了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環境污染和自然災害頻繁,生態學和現代生態意識逐步產生。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破壞的嚴重后果從地區現象,上升為國家現象和世界問題;同時現代科技發展也引發全球性思考。隨著知識革命和生態革命的推進,發達國家先后開始了從第一次現代化向第二次現代化和生態現代化的歷史轉變。在生態現代化理論中,現代生態觀念指現代社會關于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的認識、態度和價值取向。
如果說,傳統社會的生態觀念是傳統生態觀念,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態度,那么,現代社會的生態觀念是現代生態觀念,是關于人類發展、世界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的認識、態度和價值取向。傳統生態觀念,主要基于有限的自然知識、對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的愿望。現代生態觀念,則以生態科學、環境科學、經濟學和現代化理論等為基礎。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現代化過程包含從傳統生態意識向現代生態意識的轉變。
(1)中國生態觀念的歷史變遷
從廣義現代化理論的角度看,中國歷史進程可以分為三大階段(表3-15),它們分別是原始社會(遠古時期)、農業社會(古代時期)和現代化階段;現代化階段又包括現代化起步、局部現代化和全面現代化等三個小階段。在不同階段,中國的生態觀念的基本特征和表現形成有所不同。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同其他地區的原始部落居民一樣,敬畏自然,崇拜自然,他們需要與動物競爭生存空間。在農業社會,中國生態觀念可以分為五個主要流派(王如松和周鴻 2004),包括儒家的穩定共生、道家的師法自然和順應自然、法家的積極進取和管理、陰陽家的系統思維和循環轉化、醫家的天人合一和辨證思維等。在現代化階段,中國社會發生著深刻變化,順應自然、人定勝天和天人合一等傳統生態觀念各有市場,以生態學、環境科學和經濟學原理等科學知識為基礎的現代生態觀念逐步成為主流觀念。
表3-15 中國生態觀念的歷史演變
中國生態觀念的歷史分析,可以有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思想分析維度。通過歷史文獻和思想史的比較研究,鑒別生態觀念的歷史變遷。中國古代文獻浩如煙海,其中所包含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文獻數不勝數。生態觀念變遷的歷史文獻研究,是大有可為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純樸的生態觀念,很多時候是一些思想家或歷代先賢的個人觀點,只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某些特定人群及階層中產生了影響;它們可能并不代表當時社會的觀念,而且可能與當時社會實踐有很大距離,甚至是與社會實踐相沖突的。
第二個維度是實踐分析維度,分析中國環境變遷的實際過程中所反映出來的生態觀念。這種研究需要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通力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中國文明的起源和發展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宋豫秦等 2002);中國歷史沿革與環境變遷緊密相關,受環境破壞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影響,當然,人口規模和頻繁戰爭的影響也是無處不在。在中國古代文化和社會實踐中,既有環境保護的思想和法規,也有大規模的環境破壞(王玉德 1996)。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既有環境保護的科學理論和法規,如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也有大范圍的環境破壞(金鑒明 1991)。根據學者們的研究結果,在過去的4000多年里,中國生態和環境變化的基本趨勢是:整體退化、局部改善(表3-16)。顯然,這種局面需要徹底扭轉。
表3-16 中國生態變遷的歷史趨勢
資料來源:孫鴻烈主編 2005(本表由原書的表1-4-1、表1-4-2、表1-4-4合并而成,并增加、調整和改動了部分內容。森林覆蓋率反映的是森林規模,沒有體現森林質量的差別)。樊寶敏,董源 2001。
中國生態觀念的歷史分析,思想維度和實踐維度,可以相互補充,而不是相互排斥。在中國社會里,說的和做的不一樣,并不是一個罕見現象。所以,生態觀念的研究,僅有歷史文獻分析是不夠的,還要有事實檢驗。實踐維度的分析能夠提供相對令人信服的生態觀念變化的知識,但研究難度大,歷史數據很難獲取。兩者相互驗證,可以獲得較好效果。
總體而言,中國生態觀念是一個演進過程。在中國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國人民的生態觀念有所不同。從有關文獻資料和中國環境變遷的實際結果來看,中國的傳統生態觀念,更多是“自然崇拜”、“人定勝天”和“天人合一”的三元復合體;在不同時空和不同階層,三元復合體的結構特征有所不同,表現形式有所差異,實質內涵有所演變。從表現形式看,中國歷史顯示,沒有單一的生態文化,只有多元的生態觀念。中國的現代生態觀念,與世界趨勢基本同步,強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三統一”。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國際環境運動和國際環保合作,以及90年代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對中國現代生態觀念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實質影響。生態現代化將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
(2)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生態觀念
中國現代化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它們分別是清朝末年的現代化起步、民國時期的局部現代化、新中國的全面現代化。在現代化的三個階段,中國的生態觀念在逐步變化。
首先,現代化起步階段。生態觀念并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傳統的生態觀念,仍然是社會的主流。現代工業開始推進,風水迷信依舊盛行,生態和環境繼續惡化。
其次,局部現代化階段。尚沒有證據顯示,生態觀念發生了明顯變化,但局部工業化和現代化,加速了環境變遷,頻繁戰爭加劇了環境退化。
其三,全面現代化階段。中國的生態觀念逐步發生變化,現代生態意識逐步成為主流觀念。首先是生態學和現代生態意識得到廣泛傳播,我國生態學家如馬世駿等做出重大貢獻。其次,國際環境運動對中國產生實質影響。其三,人口的急劇增加導致人與自然的沖突加劇,糧食安全受到特別關注。其四,傳統文化受到巨大沖擊和破壞。其五,現代化和自然環境的矛盾,引發全社會的思考。其六,環境保護成為國家法律,生態建設成為國家規劃。
3、中國生態制度的變遷
生態制度是關于生態和環境的相關法規和管理機制,它與生態觀念是相互促進的。雖然古代社會也有環境保護制度,但現代生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才是生態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之一,需要專題研究。關于生態制度變遷的研究,目前尚非常薄弱。
自古至今,中國各個朝代都有一些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和管理措施(3-17)。但是,現代生態制度是20世紀后期出現的。1949年以來,我國制定了環境保護法律9部、自然資源保護法律15部、國家環境保護標準800多項,同時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制定的環保法規有660多件;逐步形成比較系統的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經濟與環保協調發展的現代法規體系。迄今中國已經參加50多項環境保護相關的國際條約(國務院新聞辦 2006)。
中國現代環境管理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73年。197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1974年成立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1982年成立國家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下設環境保護局。1984年成立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1984年成立國家環境保護局,1998年升級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也參與環境管理。在此期間,各級政府建立了環境保護的專門機構。中國已經基本形成現代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管理體制。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先后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的促進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國家計劃和措施。例如,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生態農業示范縣、ISO1400國家示范區、環保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示范區、生態城市建設、生態農村建設、環保產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綠色消費與環保認證、《中國21世紀議程》、環境科技關鍵技術研究、綠色技術和新能源研究、全國生態現狀調整等。近年來,國務院發布了《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等,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步伐。中國現代生態制度建設已經達到一個新階段,但環境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
4、中國生態效率和生態結構的變化
如果說,生態觀念和生態制度的變化是定性的,那么,生態效率和生態結構的變化就是定量的。在本報告里,生態效率是生態學中的生態效率概念的推廣,生態學的生態效率指生態系統能量傳遞和轉換效率。本報告的生態效率和生態結構,是指現代化過程中與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相關的各種效率和結構,如資源效率、能源效率、環保效率、資源結構、污染結構、生態經濟和生態社會結構等。生態效率和生態結構分析,可以是單指標分析,如第一章分析了100多個生態效率和生態結構指標;也可以是綜合分析,如第四章的生態現代化指數(包括30個評價指標)。由于歷史數據有限,我們主要分析全面現代化階段的生態效率和生態結構的變化。
(1)中國生態效率的現代變化
中國要用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環境條件,支撐經濟持續發展和生活質量提高,就必須持續提高生態效率。反映生態效率的指標很多,如土地生產率、淡水生產率、能源生產率、物質生產率、糧食單產、森林生產率、環境保護的效率等。生態效率與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經濟結構、社會制度、管理水平、現代科技、人力資源素質和國際環境等緊密相關。這里選用耕地資源、農業土地生產率、能源生產率和物質經濟效率為代表,簡要說明生態效率變遷。
耕地資源是土地資源的主要指標。中國人均可耕地面積,在過去30多年里有所下降(表3-18)。隨著可開墾荒地的減少,城市化和人口數量的增長,未來中國人均可耕地面積還會有所下降。2002年中國人均可耕地面積,超過日本,略高于英國,低于印度、墨西哥、法國、美國和世界平均值。2001年人均國民收入與人均可耕地面積,沒有顯著關系。
表3-18 中國人均可耕地面積的變化 單位:公頃/人
|
1965
|
1970
|
1975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2
|
比例
|
中國
|
0.14
|
0.12
|
0.11
|
0.10
|
0.11
|
0.11
|
0.10
|
0.11
|
0.11
|
100
|
印度
|
0.32
|
0.29
|
0.27
|
0.24
|
0.21
|
0.19
|
0.17
|
0.16
|
0.15
|
140
|
墨西哥
|
0.51
|
0.43
|
0.38
|
0.34
|
0.31
|
0.29
|
0.28
|
0.25
|
0.25
|
224
|
日本
|
0.06
|
0.05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04
|
0.03
|
32
|
德國
|
0.16
|
0.15
|
0.15
|
0.15
|
0.15
|
0.15
|
0.14
|
0.14
|
0.14
|
130
|
法國
|
0.39
|
0.34
|
0.33
|
0.32
|
0.32
|
0.32
|
0.32
|
0.31
|
0.31
|
282
|
英國
|
0.14
|
0.13
|
0.12
|
0.12
|
0.12
|
0.12
|
0.10
|
0.10
|
0.10
|
88
|
美國
|
0.91
|
0.92
|
0.86
|
0.83
|
0.79
|
0.74
|
0.68
|
0.63
|
0.61
|
555
|
高收入國家
|
0.50
|
0.50
|
0.47
|
0.46
|
0.45
|
0.43
|
0.40
|
0.39
|
0.38
|
344
|
世界平均
|
0.39
|
0.36
|
0.33
|
0.30
|
0.28
|
0.27
|
0.25
|
0.23
|
0.23
|
207
|
數據來源:World Bank 2006。注:比例為最后年(2002年)中國與其他國家數值的比例,后同。
中國農業土地生產率(農業增加值/農業用地),在過去30多年里在上升(表3-19)。中國農業土地生產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墨西哥,但低于印度、英國和美國,與日本、德國和法國的差距非常大。農業土地生產率,發達國家內部的差異也很大。
中國能源生產率(GDP/能源消費),在逐步提高。中國能源生產率,高于印度,與世界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的差距都比較大(表3-20)。2002年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差約4倍。
中國物質經濟效率(工農業增加值/工農業勞動力),過去40多年在提高。2001年中國物質經濟效率,高于印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水平(表3-21)。
表3-21 中國物質經濟效率的變化 單位:2000年價格美元/人
|
1960
|
1970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1
|
比例
|
中國
|
150
|
209
|
269
|
-
|
450
|
777
|
1093
|
1161
|
100
|
印度
|
309
|
349
|
-
|
-
|
482
|
550
|
601
|
618
|
53
|
墨西哥
|
-
|
5501
|
5992
|
-
|
6423
|
7668
|
9390
|
9110
|
785
|
日本
|
9541
|
26592
|
41257
|
45749
|
59087
|
57171
|
63398
|
63064
|
5432
|
德國
|
-
|
-
|
-
|
-
|
-
|
32725
|
36770
|
37065
|
3193
|
法國
|
-
|
-
|
23471
|
26446
|
35832
|
40192
|
47463
|
48590
|
4185
|
英國
|
-
|
-
|
24492
|
27981
|
35249
|
40111
|
46566
|
47181
|
4064
|
美國
|
-
|
-
|
37071
|
42493
|
47716
|
53625
|
64376
|
62402
|
5375
|
高收入國家
|
-
|
-
|
29774
|
33968
|
39859
|
42416
|
49610
|
49199
|
4238
|
世界平均
|
-
|
-
|
2992
|
2968
|
4529
|
4841
|
5185
|
5067
|
436
|
數據來源:World Bank 2006。
(2)中國生態結構的現代變化
生態結構反應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環境保護、生態經濟和生態社會等結構。生態結構的變化,既有自然變化的因素,也有經濟活動的影響,與生態效率緊密相關。提高和改善生態結構,是提高生態效率的關鍵環節之一。下面,農業用地比例、能源結構(可再生能源比例)、污染結構(工業有機廢水)和環境損耗比例為代表,簡析生態結構變化。
農業用地比例指農業用地占國土面積的比例,是反映國土質量、土地結構和土地利用的一個重要指標。農業用地包括可耕地、多年生作物用地(包括果樹地)和永久牧場。2002年中國農業用地比例,低于英國和印度,超過美國和德國,超過世界平均值和發達國家平均值(表3-22)。在過去30多年里,中國農業用地比例在上升,美國等發達國家農業用地比例在下降。這說明發達國家注重土地保護和合理使用,同時土地生產率在提高。
表3-22 中國農業用地比例的變化 單位:%
|
1965
|
1970
|
1975
|
1980
|
1985
|
1990
|
1995
|
2000
|
2002
|
比例
|
中國
|
38.1
|
40.3
|
43.1
|
46.6
|
53.2
|
57.0
|
57.3
|
58.8
|
59.4
|
100
|
印度
|
59.6
|
59.9
|
60.8
|
60.7
|
60.9
|
60.9
|
60.8
|
60.8
|
60.9
|
103
|
墨西哥
|
51.3
|
51.2
|
51.5
|
51.9
|
52.4
|
54.2
|
56.2
|
56.2
|
56.2
|
95
|
日本
|
19.1
|
18.3
|
17.1
|
16.5
|
16.1
|
15.6
|
14.9
|
14.4
|
14.2
|
24
|
德國
|
56.0
|
54.5
|
53.9
|
53.1
|
52.3
|
51.7
|
49.7
|
48.9
|
48.6
|
82
|
法國
|
61.8
|
59.1
|
58.8
|
57.7
|
57.2
|
55.6
|
54.6
|
54.0
|
53.7
|
90
|
英國
|
81.3
|
78.3
|
77.1
|
76.7
|
75.4
|
75.6
|
72.1
|
70.4
|
70.3
|
118
|
美國
|
47.6
|
47.4
|
47.0
|
46.7
|
47.1
|
46.6
|
45.9
|
45.1
|
45.0
|
76
|
高收入國家
|
37.9
|
38.1
|
38.1
|
38.0
|
37.8
|
37.3
|
36.8
|
36.2
|
35.9
|
60
|
世界平均
|
36.9
|
37.4
|
38.0
|
38.3
|
39.1
|
39.9
|
38.3
|
38.5
|
38.5
|
65
|
數據來源:World Bank 2006。注:農業用地包括可耕地、多年生作物用地(園地)和草地。
可再生能源包括六種能源:燃料和廢物能、水能(水電)、地熱、太陽能、風能、海洋潮汐能等,不包括化石能源和核能。可再生能源比例指可再生能源占初級能源供應(TPES)的比重。在過去30年里,中國可再生能源比例在下降(表3-23)。
工業有機廢水污染(工業廢水的生化需氧量)是衡量工業水污染的重要指標。在1980~2001年期間,中國工業有機廢水排放,經歷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最大值為1997年的每小時約354噸。2000年,中國工業有機廢水排放量,大約是美國的3倍、英國的10倍、法國的21倍、墨西哥的21倍和印度的4倍(表3-24)。
根據世界銀行的計算方法,環境損失指CO2排放的損失和避免顆粒物排放的預期成本,環境損失比例指環境損失占國民收入(GNI)的比例。在1970~1990年期間,中國環境損失比例在上升;1990年以來環境損耗比例有所下降(表4-25)。2003年,中國環境損失比例,大約是美國的5倍、日本的6倍、英國和德國的10倍、法國的16倍、墨西哥的3倍。
(3)中國生態現代化水平的相對變化
中國生態現代化水平,可以通過生態現代化指數來反映。生態現代化指數包括生態效率和生態結構的30個關鍵指標。本報告第四章評價了過去34年的世界生態現代化進程,可以看到1970年以來中國生態現代化水平的相對變化(表4-19)。1970年以前世界尚沒有國家進入生態現代化。
在1970~2004年期間,中國生態現代化指數在提高,從25分提高到42分,提高17分;世界排名從1990年第92位提高到2004年第84位,提高8位。2004年中國生態現代化指數與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相比,絕對差距為57分,相對差距約為1.4倍;與世界平均值相比,絕對差距為17分,相對差距約為0.4倍。根據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的脫鉤程度,中國大約在1996年前后進入生態現代化的起步期。目前中國的生態現代化,不是全面生態現代化,而是綜合生態現代化。
4、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歷史啟示
中國生態現代化,從現代環保的探索、現代化的生態修正到生態現代化的起步,已經有30多年歷史。大致可以說,中國生態現代化基本與世界同步,但生態現代化水平的國際差距比較大。目前,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依然存在,環境災害時有發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國現代化水平比較低,工業化、城市化和農牧業造成的環境壓力并存;另一方面是我國環保法規的執行力度有限,經濟沖動遠遠超過環保壓力。現在就總結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歷史經驗和教訓,還為時過早。但簡要的歷史經驗的分析,可以為后面的戰略分析做準備。
首先,中國生態現代化需要戰略轉型。中國生態現代化并不是一種“自然演化”,而是人為的和被迫的,更多是一種應急反應。簡單地說,經濟發展對環境產生壓力,環境壓力對經濟社會有反作用力;環境壓力有起有伏,環境壓力的反作用力時高時低;對環境壓力的高反作用力的及時反應,就是應急反應。這是生態現代化后進國家的普遍現象,也是生態現代化先行國家的早期現象。目前中國生態現代化水平存在較大國際差距,與此不無關系。如果我們能用實際行動證明,從被動的“應急反應型”轉向主動的“預防創新型”,那么,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成功,就是可以期待的。
其次,中國生態現代化遵循世界生態現代化的基本規律。生態現代化包含生態效率、生態結構、生態制度和生態觀念的深刻變化,包括現代化模式的生態轉型,包括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模式的生態轉變,包括生產和消費模式的生態轉變等。顯然,中國生態現代化必然包含這些內容,并遵循世界生態現代化的基本原則。由于生態現代化具有起點依賴性和路徑依賴性,這就決定中國生態現代化不可能重復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必須要探索適合中國現代化水平和地理條件的新型道路。我們認為,中國可以選擇綜合生態現代化路徑。
其三,中國生態現代化需要建立高效的環境立法和執法機制。在過去的20多年里,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現代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法律體系。雖然已經有了環境立法和執法部門,但中國環境惡化的趨勢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可能有兩個:環境和生態問題是動態的,環境立法需要跟上環境管理的需要;環境執法和管理不到位,沒能有效遏制環境污染的發生。所以,我們需要完善環境立法和執法的機制,提高環境管理的法治水平。
其四,中國生態現代化需要建立完善的環境統計和評估機制。中國已經建立了環境質量監測、生態觀測、環境統計和環境評價制度。但是,目前的環境統計,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明顯的,與環境管理和環境科學研究的需要是有差距的。科學的環境統計和環境評估,是實施生態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建議編輯出版《中國生態環境統計年鑒》,定期開展全國生態系統評價,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其五,中國生態現代化需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中國是一個地區差異比較明顯的國家。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生態系統比較脆弱,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比較嚴重,但是,西部是中國的淡水資源和礦物資源的戰略基地。中國南方和北方都有一些濕地、山區、森林地區和國家自然保護區,它們是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功能區。這些地區的發展,需要考慮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對于具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區域,實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政策;同時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提高這些地區人民的生活質量,實現與全國的協調發展。
其六,中國生態現代化需要建立民主合作機制。過去20多年的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政府行為占主導地位,環保專家發揮重要作用。污染企業往往與政府發生沖突,與當地居民發生沖突;民間環保組織(非政府環保組織)的作用,沒有得到合理發揮;社區居民缺少環境信息,常常成為環境污染的受害者。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了環境執法和環境管理;污染企業與環保部門,“地下交易”行為時有發生。生態現代化,需要全民參與。如果能夠建立信息公開、民主參與、全民合作的環境保護新機制,那么,控制環境惡化是可能的。
其七,中國生態現代化需要建立環境誠信機制。環境管理以環境監測統計為基礎,環境監測統計以誠信為基礎,誠信以民心人心為基礎。在過去20多年里,在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測統計過程中,欺瞞欺詐、弄虛作假、偽造數據、形象工程等現象,可謂屢禁不止。盡管國家法律有明文規定,但造假者仍不乏其人。建立環境誠信機制,杜絕有法不依違法不罰的現象;真正做到,守法為榮,違法則罰。其實,這是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征。
其八,中國生態現代化需要建立關鍵崗位環境責任制度。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從我做起,保護環境。這是非常淺顯的道理。但是,有些關鍵的社會崗位,他們的決策和行為,將產生比普通人更大的環境風險或環境后果。對于這些崗位,需要建立環境責任制度,約束當事人的環境行為。關鍵崗位環境責任制度,需要杜絕集體負責集體不負責的現象,做到定崗定責,責權到人。重大環境決策,誰簽字誰負責,并適當追究長期環境后果責任。
其九,中國生態現代化需要理性和堅持不懈。生態現代化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理想和實干的結合。目前,發達國家經過30多年的生態現代化,環境質量在不斷改善,將來的環境還會更好。中國的生態現代化,雖然已經起步,但前面的路還很漫長。2004年我國生態現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大約為118個國家的第100名。我們要達到發達國家現在的水平,大約需要50年;要達到發達國家未來完成生態現代化時的水平,就需要更長的時間。由于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沒有完成,農牧業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還很嚴重,許多地區的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的壓力將大于環境保護的壓力。生態現代化涉及環境利益和經濟利益的轉化、局部利益和全民利益的平衡。所以,我們要有實現生態現代化的理想,也要非常理性和理智地處理各種矛盾,正確處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沒有發展的藍天,沒有藍天的發展,都不是生態現代化的目標。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是一條長長的奮斗之路。喊口號喊不來現代化,實現生態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摘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