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是2006年政府改革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各級政府采取種種措施,以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為主線,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程度,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如,實行公共服務分類管理,加大財政在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再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增強基層政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有些措施已經取得了成效。
1.加強社會流動人口管理
2006年許多城市在流動人口管理中,通過科學調整產業結構、產業政策和城市功能布局,采取綜合調控措施,合理調控人口規模、分布和結構,維護社會秩序;通過改進和加強管理與服務,逐步解決流動人口工作、生活、學習中的問題,為流動人口創造良好環境;通過推進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的規范化和法制化,促進社會長久和諧和持續穩定。
2.在培育和規范民間組織上取得進展
2006年,我國民間組織發展有了新進展,民間組織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也進一步顯現,為進一步實行“政事分開”和政府職能轉變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堅持培育發展和監督管理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會組織的政策。我國的民間組織開始在多個領域發揮提供服務、反映群眾訴求、暢通社情民意、規范行為、協調社會利益的作用,并能夠及時疏導、防范和化解矛盾的產生。政府部門還積極引導民間組織服務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了加強對民間組織的監管力度,及時有效查處民間組織違法行為和非法民間組織,民政部為此成立了民間組織執法監察局。
各類民間組織的改革中,行業協會改革的成效相對突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迫切需要行業協會在反傾銷、反補貼、代表企業介入爭議仲裁、調查取證、提起訴訟和協調糾紛等方面發揮作用。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行業協會在這方面的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成為政府的重要助手。
3.教育體制改革有了實質性進展
全面減免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西部地區率先進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受益學生達到4880萬人,平均每個小學生減負140元、初中生減負180元。財政部部長金人慶12月19日宣布,在鞏固西部地區改革成果的基礎上,2007年在中部和東部地區全面推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對全國1.48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全部落實免除學雜費政策,所需經費全部納入預算,足額安排。這說明中央愈來愈重視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將給廣大老百姓帶來實惠。
4.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受到多方的高度重視,加快了改革的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醫療機構出現過度的商業化、市場化傾向,服務目標從追求公益為主向追求經濟目標為主轉變,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下降。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加快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強烈需求。
2006年,我國各級政府把醫療衛生改革的重點繼續放在農村和城市社區,優化醫療衛生服務資源配置,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和改革機制來優先保障城鄉居民公平享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現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與此同時,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方向也日漸明確,協調機構已經正式建立。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要求,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包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醫療服務(疾病早期診斷和治療措施),給廣大群眾提供一個公共衛生的基本保障。2006年國務院成立由國家發改委、衛生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等11個國家部委組成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部際協調工作小組,共同研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問題,協調統籌醫療改革各方利益。
為了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探索社區衛生服務的新模式,國務院成立了城市社區衛生工作領導小組。2006年2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提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具有公益性質,不以營利為目的。城市衛生服務體系改革的方向是堅持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及預防保健機構分工合
在農村,適應經濟發展水平、農民經濟承受能力、醫療服務供需狀況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框架及運行機制基本形成。截至2006年9月底,全國已有1433個縣(市、區)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有4.06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06年,《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正式實施。
5、社區服務得到進一步加強
我國社區服務主要包括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社會公益服務、企業商業服務以及居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等。2006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統一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社區服務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依托社區提供公共服務的教育、科技、公安、司法行政、勞動保障、建設、文化、衛生、人口計生、環保、體育等部門,要按照社區服務發展要求加強業務指導,提高服務水平。社區服務的這些政策,為我國社區管理和服務進一步指明了發展的方向,在社區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6、面向農村的公共服務改革全面加速
2006年元旦起廢止《農業稅條例》,具有2600年的農業稅正式走入歷史。2006年,國家免除西部地區5000多萬名農村中小學生學雜費;部分省市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即對貧困家庭學生全部免費發放教科書、免除雜費、補貼寄宿生生活費。截止2006年底,全國共有2133個縣(區)開展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國已經有1500萬農村人獲得實惠。隨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的提出,加快建立包括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加快實施,這對促進解決三農問題,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7.事業單位改革取得明顯進展
2006年7月,中央編制辦經國務院批準,制定了《關于事業單位分類及相關改革的試點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方案》),對中國事業單位改革提出了初步的思路。解決了一直以來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缺乏一個整體改革戰略的問題,為改革指明了方向。《方案》根據現有事業單位的社會功能,將其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的、從事公益服務的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三個大類。
這種將事業單位“一分為三”,使其各歸其位的改革思想在深圳、北京等地方得到了貫徹。以深圳為例,2006年該市在事業單位改革中,將市、區兩級1900多家事業單位按其職能進行了梳理,把不具備“公益性”的事業單位交給市場,把具備“公益性”的事業單位還原本色,由政府財政提供保障。北京市發改委也宣布,力爭在2008年初步完成試點探索,到2010年初步形成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
2006年2月9日,人事部發布實施了《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
11月17日,人事部又正式公布了《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試行辦法》)
《暫行規定》和《試行辦法》的出臺,使我國事業單位運行管理的法律環境得到完善,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事業單位在選人用人上存在的“入口亂”和“出口窄”問題,大大提高了其運作的規范化、透明化,也為今后進一步的改革鋪平了道路。
另外,財政部于2006年5月發布了《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 從制度上對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職責、權限、程序、相關管理機構和人員的法律責任做了明確規定。這意味著,圍繞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改革也正式拉開了序幕。【摘自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2007中國改革評估報告》】【撰稿人:汪玉凱,杜治洲(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后),張勇進(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黎映桃(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吳倚天(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