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優化農業產業布局。適應農產品消費升級需要,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穩糧優經擴飼,穩定小麥生產,調減籽粒玉米,做精雜糧、做優果菜、做強畜牧、做好藥材。構建汾河平原、上黨盆地、雁門關、太行山、呂梁山和城郊農業六大特色農業發展區域。切實抓好雁門關農牧交錯帶建設,以養定種、種草養畜,推進草畜一體化發展。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全國優質雜糧產地交易市場和中藥材交易中心,擴大農產品精深加工規模,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農村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實施龍頭企業轉型升級計劃,培育一批種業型、加工型、流通型、服務型農業龍頭企業。創新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通過合作使農民同經濟組織及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互利共贏。
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加快發展功能農業,面向中高端市場,推進藥食同源產品開發,大力發展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推進“三品一標”認證,農業生產標準化率力爭提高到30%以上。抓好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打造運城農產品出口平臺,帶動全省農產品質量提升。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打造山西“農谷”,組建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建設現代農業創新高地和功能農業示范區。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力爭在特色優勢農業發展、旱作節水農業、農業生態保護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強化農業基礎支撐。優先保障財政支農支出,改革財政支農投入使用機制,整合出臺新的強農惠農政策,重點支持農業基礎建設、科技創新、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200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0萬畝。建立完善科技、金融、流通、人才、政策五位一體的服務體系,培育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推進特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真正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