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扎實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創新引領發展
擴大科教資源優勢,優化創新生態環境,最大限度激發創新活力,最大限度釋放創新動能。
完成全面創新改革三年試驗任務。提升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水平,高質量完成25項國家授權先行先試任務,積極申報全國科技保險示范區,加快推廣全國創新改革經驗,打造全球創新網絡重要節點城市。
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支持優化現有科技創新基地,加快建設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爭取建設國家實驗室,支持打造大科學裝置、國家研究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積極申報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在漢重點高校“雙一流”建設,支持“三超”光纖傳輸、5G商用、量子通信、IPv6、人工智能、大纖維等領域重大產業項目科技攻關,搶占前沿技術產業化先機。
開展創新主體成長專項行動。建立健全高新技術企業梯次成長機制,培育瞪羚企業500家、科技“小巨人”企業100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0家。引進知名企業研發機構30家。積極創建國家知識產權強市,打造中部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增長15%。全社會研發經費(R&D)增長1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均增長15%以上。
加快建設四個國家新基地。以基地建設為牽引為依托,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加快建設國家存儲器基地,確保第一工廠投產、力爭量產,推進第二、第三工廠和配套產業項目建設,組建國家先進存儲產業創新中心、存儲芯片聯盟。加快建設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推進火箭及運載服務、材料、低軌衛星和應用等領域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引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高端人才和優質項目,打造特色數字經濟體系。加快建設國家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基地,緊盯汽車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趨勢,大力發展下一代汽車,探索智能汽車、智慧交通融合發展新模式。
(四)扎實推進重要領域改革攻堅,不斷塑造制度新優勢
更高起點謀劃,更大力度突破,變試點為示范、變試驗為經驗,讓改革成果加速轉化為發展成果!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產業結構調整負面清單,深化“三去一降一補”,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支持寶武集團、神龍公司等企業創新發展。實施質量提升三大工程,爭創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積極防范金融風險,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實施上市公司倍增三年行動計劃,直接融資增長10%。落實降本增效政策,降低企業成本260億元。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試點。加大住房公積金對大學畢業生等群體租房支持力度,加快建設大學畢業生保障性住房,高標準建設青年城、青年苑,籌集租賃房60萬平方米。加快分類改革,“一企一策”推進市屬國企重組整合,深化國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開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
深化新民營經濟發展。實施中小企業培育、管理能力提升、融資服務優化、民營企業家成長四大工程,培育名企、名品、名家。聚焦“四新”經濟,分類制定實施專項扶持政策,建設一批新民營經濟創新發展區。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引導支持新近畢業大學生、“海歸”人才、科研院校技術人員、職業經理人等投身新民營經濟發展。加快新興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切實保障民營經濟主體合法權益,加快打造新民營經濟聚集地。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強市、區綜合行政審批聯動改革。推進“一次辦”向“馬上辦”、“馬上辦”向“網上辦”改革,加快實現“網上辦為常態、網下辦為例外”,擴大“不用辦”領域。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證照分離”“一址多照”、市場監管“八雙”機制改革試點,啟動創建國家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示范區。完善事中事后監管。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入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全面完成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任務。實施長江漢江跨區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及生態補償機制。創造性開展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完善森林林地、濕地、城市綠地保護制度。落實碳排放達峰行動計劃,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加快推行排污許可制。持續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