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訊 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后狀態良好,工作正常。昨天嫦娥一號經歷了第一次成功變軌,把調相軌道的近地點從200公里調整到了600公里,這是它10次變軌當中的第一次,接下來還要進行9次不同的變軌,第二次變軌就在今天18時左右。
昨天17時55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按照預定計劃,向在太空飛行的嫦娥一號衛星發出變軌指令,對其實施遠地點變軌。變軌之前,嫦娥一號衛星在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51000公里的大橢圓軌道上運行,這是它的軌道當中距離地球最近的一個,隨著“嫦娥女兒”的成熟,它開始逐漸走出“地球母親”的視野。在變軌指令發出130秒后,第一次變軌成功,之后它的軌道的近地點從200公里抬高到了600公里左右,而遠地點保持51000公里不變。
這次變軌表明,嫦娥一號衛星推進系統工作正常,也為隨后進行的3次近地點變軌奠定了基礎。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告訴記者,嫦娥一號的第二次變軌將在它圍繞16小時周期的橢圓軌道運行一圈半以后,也就是在24小時以后的今天18時左右進行。今天進行的第二次變軌是近地點變軌,變軌后遠地點從51000公里調高到71000公里,而近地點保持600公里不變。
相關鏈接 “嫦娥”開始探測工作
盡管嫦娥一號衛星要經過十多天的飛行才能進入工作軌道,但其攜帶的部分有效載荷(科學探測儀器)已于25日晚7時許進入工作狀態。
記者在設于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地面應用系統處看到,工作人員發出指令,調動嫦娥一號攜帶的高能粒子探測器和有效載荷數據管理系統開始工作。高能粒子探測器將可以探測地球到月球之間4萬公里到40萬公里的空間環境狀況。分析這些數據對于在空間飛行的衛星和飛船具有重要價值。
嫦娥一號共攜帶了8種有效載荷。其中,CCD立體相機負責為月球“拍照”;干涉成像光譜儀獲得有關月表主要物質類型及其分布的信息;激光高度計提供月球地形的高程數據;伽馬/X射線譜儀確定月球表面元素類型和資源分布;微波探測儀測量月壤的亮溫溫度,計算月壤厚度;太陽風離子探測器探測原始太陽風離子的能譜,包括太陽風的體速度、離子溫度等。據新華社
名詞解釋 什么叫衛星變軌?
所謂變軌,顧名思義就是改變飛行器在太空中的運行軌道。受運載火箭發射能力的局限,衛星往往不能直接由火箭送入最終運行的空間軌道,而是要在一個橢圓軌道上先行過渡。在地面跟蹤測控網的跟蹤測控下,選擇合適時機向衛星上的發動機發出點火指令,通過一定的推力改變衛星的運行速度,達到改變衛星運行軌道的目的。
變軌是一項非常尖端的測控技術,對衛星軌道的測量、發動機點火時間的計算以及遙控技術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嫦娥一號衛星的首次變軌是在遠地點進行的。繞月工程測控系統副總設計師董光亮介紹說,按照計劃安排,從10月26日開始,衛星還將在近地點實施3次變軌。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次變軌,即10月31日實施的變軌。衛星將在那次變軌后,正式踏上奔月的征程。 據新華社
由中國宇航企業精心制造的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模型,昨日在王府井工美大廈首發,模型分1比35和1比50兩種規格。模型剛一亮相就引來顧客的關注。(記者 王大鵬)晨報記者 殷楠/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