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孫澤洲
“中秋佳節,凝聚了多少中華兒女對親情的執著,對故鄉的依戀。明月千里寄相思,讓我們共賞明月,共盼團圓!”
這是“嫦娥一號”衛星中秋之夜從太空中為祖國傳回的祝福,同時響起的,還有《阿里山的姑娘》和《但愿人長久》兩首歌曲。“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仰望圓月當空之際,那伴月的“嫦娥”,又寄托著多少中國人的牽掛?
自去年10月24日18時05分,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以來,遠“嫁”月球300余天的“嫦娥”,經歷了2次月食考驗,近況如何?中秋月圓話“嫦娥”,記者佳節前夕獨家訪問了年僅37歲的“嫦娥一號”副總設計師孫澤洲。
“‘嫦娥一號’衛星每2小時繞月一周。中秋月夜,如果有足夠大的望遠鏡的話,國人可以看到‘嫦娥’在月空中的舞姿。”采訪一開始,孫澤洲就告訴記者。
在農歷正月十五與七月十五,“嫦娥一號”經歷了兩次月食的生死考驗。在月食陰影中,“嫦娥”有近3小時無法通過太陽帆板吸收太陽能,在此期間需要蓄電池供給整星電源。此外,由于月球表面的紅外輻射復雜,造成繞月衛星的外部條件極為多變,保持內部設備溫度十分困難,因而能量儲備是專家們最為擔心的問題。
針對月食這個問題,“嫦娥”研制隊伍花了很大精力,經過論證和試驗,最終確定了解決方案,通過調整整星工作模式,盡量讓月食期間功率負載降下來;同時,運用了一些新技術,在熱控方面進行調整,以彌補整星熱量補充不夠的問題。“所以當‘嫦娥’衛星進入地球陰影區時,按照預設程序自行關閉遙測系統,衛星蓄電池的電量將合理分配,關閉能關的星載設備,節約能源,就像進入‘冬眠’,只保證大腦和心臟運行。通過這兩次月食考驗,結果很好,所有數據與效果都比預想的好。”
而此前,“嫦娥一號”衛星總指揮葉培建院士也向媒體夸過“嫦娥”———“2月21日,衛星進入月食陰影前、中、后一段時間,都不在中國境內測控弧段覆蓋范圍內。曾請歐洲空間局等組織幫助監測。但由于在進入月食前,我們就已經把程序‘教’給衛星了,‘嫦娥’也很‘聰明’,到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碰到什么問題該怎么解決,都知道。歐洲空間局的人最后惋惜地說,一點忙都沒幫上!”
“嫦娥”壽命,定超預期
關于“嫦娥一號”的壽命,孫澤洲表示,“嫦娥”在軌運行300余天來,一切正常。從目前情況來看,“嫦娥”推進劑余量、蓄電池穩定性、溫度維持水平等參數都很好。更何況,“嫦娥”的前身———東三平臺,就有8年在軌運行記錄,而我國傳輸遙感衛星的壽命也超過4年。“‘嫦娥’的基礎很好,所以,有信心預測,‘嫦娥’壽命會超過一年的預期壽命。”孫澤洲如是說。
據介紹,衛星可分為平臺與載荷兩部分。平臺主要為載荷的能源供給、溫度保持、對月姿態控制、數據傳輸提供支撐。“‘嫦娥’在軌運行300多天來,平臺沒有出現任何問題,經測試,所有數據均符合甚至優于預期。因而如果要打分的話,‘嫦娥’衛星平臺可得滿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