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定于2009年9月4日(星期 五)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介紹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就等方面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中國網現場直播
郭衛民: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今天冒雨出席國新辦發布會。今天我們很高興請來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先生出席發布會和記者朋友們見面,介紹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的提問。大家都很熟悉陳主任,多次出席國新辦發布會。下面先請陳主任做一個介紹。
2009-09-04 09:49:52
陳錫文:
非常感謝各位來參加發布會,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60年來中國的農業農村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很多情況大家都比較清楚,比如說糧食的總產量,建國1949年糧食總產只有1260億斤多一點,到現在達到10570億斤,增長的幅度非常大,所以農業的發展從根本上保障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實現了從溫飽不足跨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轉變。農民的人均收入60年來也有非常明顯的增長。當然,建國初期統計的情況還不是很健全,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大概建國初期農民人均純收入一年60元左右,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61元,增長速度非常明顯。所以農業農村的發展一方面改善農民的生活,更重要是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為全國人民的生活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今天我們講的題目是“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就”,這個過程大家都比較清楚。
2009-09-04 09:51:54
陳錫文:
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其中當然包括農業和農村問題。如果現在有機會大家回去看一下十六屆五中全會所提出的關于“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大家會發現,建議中關于農業農村這部分標題就叫做“積極穩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從2005年年底開始中國農村就喊響這么一句話,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這里我想做一點說明,這不是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其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不久,黨中央、國務院曾經多次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根據我們現在查找到的資料,至少在195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這個章程是當時為了引導農民舉辦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在通過審議這個章程的時候,中央領導同志就指出,說這個章程就是指《高級農業合作社示范章程》,這是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的法規。到了1960年,黨中央、國務院對于農業、農村發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196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中國農業發展綱要》。當時主管農村工作的譚震林副總理向人民代表大會介紹這個《綱要》的時候就指出,這個綱要是一個群眾性綱領,它能夠調動最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來發展我國的農業,建設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從那以后黨的很多重要文件多次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5年10月提出的新農村建設與以前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當然,由于各種條件的變化,這次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特殊的背景條件。以前提出社會主義新社會,還是作為對一種未來的憧憬,一般把這個要求放在序言的部分或者放在結尾部分,作為一種號召性要求。
2009-09-04 09:56:11
陳錫文: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作為一個長遠的發展目標,同時也作當前的一項工作要求予以落實,所以跟過去相比有一些發展階段上的差別。大家能看到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非常明確的總體要求,我想大家也是很熟悉,這個文件中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五句話二十個字,叫做“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從一定意義上講,也可以說它是全面推進農業農村工作的總綱領。把這五句話結合到正在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看也可以理解成全面協調推進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農村的基層組織建設。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我們說的解決好“三農”問題實際上是一致的,不存在除了把“三農”工作之外還有一個單獨的新農村建設。應該這么說,抓“三農”的具體工作就是推進新農村建設。而推進新農村建設就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總體要求五個方面協調推進。從2005年到現在4年多時間過去了,應該說中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比較明顯的成果。
2009-09-04 10:07:38
陳錫文:
這幾年來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的農產品產量在增長,這證明生產發展得到落實,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這幾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變化也是非常大的。與此同時,農民的收入水平明顯提高。近年來,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明顯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黨的十六大報告里有兩個很鮮明的提法,一個提法是,我們已經實現了過去提出的總體小康這個目標。按照小平同志當時的設想,總體小康就是人均GDP和GDP的總量都要比1980年翻兩番,這個目標在黨的十六大召開前就已經實現了,所以就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個新階段就是從總體小康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渡的階段。按照十六大報告的要求,提出21世紀的頭20年,我們要完成全面建設小康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任務。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是要讓每一個公民都能享受到真正的小康生活。最大的問題在哪里,我想了解中國的人都很清楚,最大的問題就是在農村。
2009-09-04 10:10:46
陳錫文:
因此,在十六大之后不久,2003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出席中央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時候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同時他明確要求,要把解決好“三農”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2005年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就是我們已經實現從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建設過渡的大背景。而要實現這個過渡,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好“三農”問題,所以在這個背景下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以往的發展階段有它不同的地方。第二個背景性,是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的國情國力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國家的綜合實力和政府財力和以往相比有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在座的記者朋友可能都知道,中國30年來經濟增長的速度一直在9%以上。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GDP總量是8.9萬億元,2008的年GDP超過了30萬億。2000年的財政收入是1.34萬億,去年財政收入超過了6萬億,八年時間中財政收入增長了3倍多。正是這樣一些國情國力的變化,使得政府、整個社會有可更大的力量去支持和幫助農村的發展。
2009-09-04 10:16:55
陳錫文:
2004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從世界各國,特別是從已經實現工業化那些國家的經驗來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會存在著兩個趨向,一個趨向是國家在工業化初始階段,從農業農村中提取積累來支持國家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另一個趨向是,當工業化發展相當程度的時候,都采取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和政策。進入新世紀后,我國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發生了大變化,中國實行以工業反哺農業。所以胡錦濤書記明確指出,從總體上看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了一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他要求我們要以更加自覺的態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解決好“三農”問題。所以,十六屆五中全會再次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任務,它的背景和以前提出是大不一樣。正是由于這些新背景、新條件,這四年時間來,大家能夠看到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來支持農村的發展。這些我想大家都是比較了解的,比如說2006年,取消了在中國實行了2600年的農業稅制度,農業稅制度被取消之后,農民直接和間接的減輕負擔達到了1600億元,從2004年開始,政府又推出了直接補貼農業生產者的制度,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最開始2004年的時候,補貼還比較少,是140多億元,今年的直接補貼已經達到了1230億元。我這里講的直接補貼主要是指四項大的補貼,一是對農民種糧進行的直接補貼;二是對農民購買糧種進行補貼;三是對農民購買農機具進行補貼;四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綜合補貼。隨著國力的增強是在不斷的增加,補貼的力度還將繼續加大。
2009-09-04 10:22:04
陳錫文:
第三方面的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了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的要求。提出這個要求之后,投資結構有了比較大的變化,財政支出結構也有了大的變化。從投資結構來說,農村的道路、電網、飲水設施,以及農民使用沼氣,這些方面都有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從道路建設來看,我們現在能做到全國87%的行政村通達客運班車,這和以前相比有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從電網的建設來看,我們國家的兩個大電網的覆蓋地域,國電網和南方電網,在大電網覆蓋區域之內,除了西藏地區,其他地區都已經在電網覆蓋范圍內,大電網的電可以直接進村入戶,這使電在傳輸過程中損耗大大降低,因為過去農村的電輸送條件比較差,損耗非常高。
我90年代中期到農村調研的時候曾經看到,最貴地方的電價超過8塊錢,那樣貴的電,農民即使通了電也不敢用。今年大家能感覺到,農村家電下鄉之所以這么受歡迎,我想除了收入增長之外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村電網的改造后農村的電價基本上做到同網同價。目前大概是6毛錢左右。所以供電情況的改善使得農民使用家電的情況明顯跟過去大不一樣。
2009-09-04 10:2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