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調低中國經濟規模,是反思我國偏重GDP指標而忽視與一國國民收入相關的GNP(國民生產總值)指標的契機。
世界銀行近日公布《國際比較計劃》(ICP),承認此前高估了40%的中國GDP總量,并下調了中國購買力水平。一位世界銀行官員告訴《瞭望》新聞周刊,此次重新核算對中國影響較大,因為這是首次用“嚴格的價格統計方式”來計算中國的經濟實力。
他介紹說,先前對于中國購買力的計算還是基于1986年中美商品的價格。按照舊的核算方法,中國GDP為8.8萬億美元,占世界GDP的15%。而運用新的統計方法之后,中國經濟總量下降了40%,為5.3萬億美元,占到了世界經濟總量的10%。
不過,這份報告顯示,以購買力平價(PPP)計價,中國GDP水平仍是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美國占世界總產值的23%,中國仍占9%,高于日本的7%)。但人均GDP中國則與美國差別依舊巨大,只有美國水平的9.8%。
“如果用高估的GDP和購買力水平觀察中國,無疑會產生許多偏差。”采訪中,不少專家向《瞭望》新聞周刊表示,近幾年來,國際上這種建立在高估中國GDP基礎上的觀察視角,很大程度導致了人民幣預期升值幅度的高估,刺激大量外資涌入中國,加劇中國經濟中的泡沫成分,對國內經濟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連日來,對世界銀行這次統計結果的變更,大部分專業人士對之持正面和積極評價。其中一位研究者意味深長地指出,“國外高估中國GDP,對國內經濟生活沒有太多直接的影響,但我們自己對于現狀認知程度的偏差那影響就太大了,比如好大喜功,自我膨脹,甚為危險。”
調整更接近真實
“用購買力評價評估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比用匯率法準確,而且在邏輯上也說得通。”和訊財經首席分析師文國慶認為,世界銀行的最新評估比以往的估算精確了不少,是比較可信的。
財經觀察人士王正鵬對此表示認同,并舉例說,重要的是去除水分的中國GDP總量,尤其對于當下中國經濟中的人民幣匯率問題來說,是重新判定戰略方向的好時機,“國際市場高估我國GDP,會造成調高人民幣升值預期,而將中國GDP調整下來,會使升值的壓力減小一些。”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關心的問題是,此前歐美國家一直以購買力平價理論指責中國實際匯率嚴重低估,“從目前的購買力水平上看人民幣的均衡匯率遠沒有那么多,被調低的PPP更為接近中國的事實,并將在遠期降低外界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
事實上,不少專家認為,GDP長期高估容易產生泡沫,使政策制定和公共事業發展與實際脫節。
比如,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譚雅玲分析,世界銀行調低了中國GDP,“對中國內部來講,這樣的調整可以讓我們更理性,減少虛胖癥和漂浮感,是一劑清醒劑;對外可以減少世界對中國的責難(順差多、外儲多、發展快、威脅大),是一劑減壓劑。”
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家戰略安全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敏謙進一步認為:“同以往相比較,調整結果總體會對中國產生更公平的影響,因為在很多國際組織中核定各國所承擔的責任是參照PPP衡定的國力水平,如果世界銀行下調中國PPP后,起碼按照這些組織的規定,中國所需負擔的會費將與自己的能力更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