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沿著棺蓋線環切“三合土”封泥并打入木楔。
“三合土”封泥的封蓋被吊起。
樟木“棺”顯露出來。(來源:廣西新聞網)
樟木“棺”被打開后,里面還放著一副黑色的內棺。(來源:廣西新聞網)
12月20日晚,對上思縣出土的“三合土”棺槨進行考古發掘的專家組,經過十余個小時的緊張工作,最終掀開了“三合土”里層的樟木蓋板,卻驚訝發現其中還存在一黑色木棺。專家稱,由于這一發現不在原有的預案之內,決定暫時將棺槨封存,留待次日再對內棺進行開啟。
嚴密預案保證萬無一失
由于密封和保存如此完備的“三合土”棺槨在廣西尚屬首次發現,在國內亦屬少見。所以專家組中不僅包括來自了區內的考古專家,還邀請了北京、陜西、湖北等地的相關專家加入。
一大一小兩副“三合土”棺槨,由于較小的棺槨在從發現現場移動至上思縣文管所過程中,導致大量棕褐色的不明液體泄露,估計棺槨出現裂縫。專家推測,泄露的這些液體應該是土壤里滲透進棺槨的水分。但從這些泄露的液體也透露出兩個極其重要的信息:液體沒有異味,要么里面的遺體依然保存完好,要么遺體已經完全腐爛。針對棺槨已經產生裂隙發生液體滲漏的事實,就必須盡快進行搶救性保護,確保文物完好,因此需要盡快做好這幅棺槨的開棺工作。
此前,專家就已推定,這兩具棺槨外面是以白石灰為主,粗砂、粘土等為輔制成的“三合土”外槨,包裹著里面的木制棺槨。經過專家組對棺槨的測量、分析、研究,最終確定了開棺方案:先在“三合土”棺槨鉆出探眼,對內棺里的氣體進行取樣,然后在外層棺槨一側上方豎著切開兩道探槽,通過探槽確定棺木的結構,為完整開棺做準備。相關專家告訴記者,對內棺的氣體取樣分析,是為了了解棺內物品的保存狀況。
19日下午4時50分,經過一個下午的努力,專家們利用現場的鉆探設備,終于穿過厚厚的“三合土”和棺木,鉆通到了內棺。這一進展讓在場的專家們都興奮不已。負責對內棺氣體進行取樣的專家立即找來了橡膠管和特大號的針筒,細心地把橡膠管塞到鉆出來的小孔深處,將內棺的氣體收集在針筒,部分氣體則充入氣球內保存,準備對內棺的氣體進行下一步的化驗分析。
知道了“三合土”棺槨的厚度,專家組也就基本確定了內部木棺槨的位置。隨后,現場人員又在“三合土”棺槨的一個側面切割一條約3厘米左右寬、約20厘米寬高的槽,確定木制棺蓋的具體位置和現狀。20日下午,開棺工作繼續進行。現場人員沿著內棺棺蓋線環切外層棺槨,并使用釘木楔的方法將“土槨”頂蓋直接頂開。由于“三合土”與木制內棺黏合非常緊密,這一工作得倍加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