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兩彈一星和神舟飛船后,我國航天事業又將迎來第三個里程碑,這就是本月下旬即將發射的我國繞月工程衛星“嫦娥1號”。在人們關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同時,航天產業的發展也被再次提起。
近日,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在和網民交流時表示,我國要做大做強航天產業,并希望來自方方面面的力量來支持航天事業的發展,這對于渴望參與航天產業的民營企業則是一個機會。但面對原本“封閉”的航天產業,實力相對薄弱的民營資本又將如何介入呢?
民營資本有望進軍千億元航天產業
據了解,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將對社會產生8至14元的帶動效應。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有關負責人曾透露,“神六”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經費投入全是國家政府的投入,尚沒有民營資本介入。
對此,孫來燕日前在和網民交流時表示,“我們現在還是鼓勵方方面面能夠有一些投資,不光是政府,也可以是來自企業的,來自方方面面的力量來支持航天事業的發展”。盡管目前很難測算航天產業究竟已帶來了多少產值和利潤,但已經有眾多企業熱情投入,顯見其中的商機。
新上任的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慶偉介紹說,美國將空間技術轉化為產業,創造了2萬億美元的巨額利潤。資料顯示,在英國,2000至2001年度,航天工業總收入約46億美元;法國在航天產業方面的收入每年將近200億歐元;俄羅斯航天發射年收入近9億美元。而我國航天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目前還不到1%。
據介紹,中國正在加快航天的產業化進程,航天科技集團的目標是,集團公司總收入在2010年以前達到1000億元。并且,中國也已經在促進航天產業經營主體多元化方面有所突破,包括出臺政策,在某些航天元器件的制造和采購中考慮民營企業。
有規模的民營企業才有資格介入
雖然現今國內的民營企業介入航天產業的還不多,但記者還是有幸采訪到了一位已“試水”的民營企業家。
任元元,曾經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從事基礎性研究工作,可以說是航天技術領域的基礎性學科領域專家。去年,他從原單位辭職,在中關村科技園開設了一家設備測控技術公司,專門做單機設備檢測,包括航天領域內的設備。由于原先的關系,現在他的很多客戶還都是來自航天領域的企業和研究機構。
“我當然愿意介入航天產業了,我不但有這方面的基礎,而且還從事了這么多年的基礎研究,也有這方面優勢。”任元元說,航天領域不是任何一個民營資本和企業都能隨便介入的,它有一定的門檻和標準,有嚴格的規范,還要有國家級許可證制度,以及國際標準認證等。現在國家在軍工領域不允許民營資本介入,但在航天產業方面,國家是抓大放小。大的系統和核心技術主要以國有企業為主。而一些服務后勤保障基礎性的單機產品,包括小零部件,由于民營企業有成本和管理優勢,所以民營資本介入比較多。“其實這對于國家和民營企業都是好事,因為民營企業在降低成本管理方面有自己的優勢。”
任元元說,一些特殊的航天領域設備,由于批量大,質量要求高,一般都給民營企業來做。但都要求信譽好、規模比較大的企業才能有機會參與。
基本單機設備生產是突破口
現階段,民營企業參與我國航天產業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掛名、贊助的形式,也是最“熱鬧”的方式。第二種是利用航天器進行搭載試驗。雖然前兩種沒有直接介入航天研發,但也算是一種參與形式。
第三種則相對默默無聞,即提供航天器發射的外圍產品和基礎零配件,國家以不定期招標的形式進行項目采購。如在“神六”研制過程中,儀表、陀螺儀、原材料、低壓電器等零配件就來自民營企業,此外一些領先民企的通訊技術也被采用。而任元元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人物。任元元告訴記者,現在真正參與的民營企業就是第三種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很多核心領域根本無法介入,現階段,從事基礎性單機設備生產研究是最現實的。
“航天領域大部分都是自然壟斷。”北京社科院一位研究員表示,一個航天器的組裝或部裝至少要花掉幾億元,又沒有現實回報,民營企業顯然不愿也無法承擔,縱觀世界各國,航天器的研發和試生產就沒有民營企業獨自完成的先例。
此外,他還認為,中國高科技的民營企業規模尚小,難以對航天產業給予足夠的技術支持。這正是造成民營企業只是局限于外圍的原因。“而這恰恰提供給民營企業機會。未來接近于核心技術的產品也會在社會上進行招標,無疑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任元元表示,進軍航天產業首先要明確發展目標,只有在自身不斷壯大的基礎上真正做出高質量的產品,才能贏得航天企業的信任,并以此打造自己的品牌。“借助航天產業做大自己不再是個夢想。”
核心技術領域仍是民營資本的禁區
對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研究員劉耀威認為,除了涉及國防和國家機密等核心技術領域外,航空領域應逐漸走向市場,包括我國現在給國外發射商業衛星等等,這都是市場化的表現。
“航天產業發展有市場化和商業化的需求。”劉耀威說,從產品來講,它是多行業的結晶,不可能所有的零部件都由國家來壟斷,有相當多的產品是由民營企業來做的,甚至有的部件是由國外來做的。因此,從廣義上講,有多元化的經營力量介入航空工業是正常現象。
劉耀威特別指出,但這不能排斥由國家控股的國家機密,尖端的、要害的核心產業技術。“比如我們做手機、電腦一些核心的部件,甚至現在還用國外的,核心技術是不可能開放的。”劉耀威認為,民營企業如果介入,應該從最基礎的領域和設備介入,不可能進入到核心領域。
“現在核心技術領域民營資本是根本不可能介入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航天領域并不是一個行政壟斷的行業。在法律上,國家對民企進入航天領域沒有任何限制。但是對于一些涉及國家機密、軍事以及核心技術的領域,民營資本根本不可能涉及,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不會有所松動。
民營企業競爭中還存在差距
“其實民營企業在和國有企業競爭時,并沒有什么優勢,反倒是還存在一些不公平待遇。”任元元說,首先是現在很多人對國企和民營企業的觀念不同。很多人認為,國企實力雄厚,一般都愿意讓國企做,即使出問題都有人負責,好追究責任。民營企業則沒有這么大的背景,所以只能按合同辦事。
任元元指出:“有的人認為民營企業實力小,說不定有的干著干著就跑了,或者不干了,因此造成一種印象,就是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更有信譽,這也是民營企業在與國有企業競爭當中的劣勢。”
其次,對國有企業來說,軍用產品批量不大,但質量等級要特別高。特別是對設計、研究這方面的成本特別高,因為批量太少,甚至有些只是生產單件產品。但是國有企業卻能拿到一些研究費、試驗費等經費,而民營企業卻拿不出這些初期的研究費,因此民營企業要想生產這些產品,只能從單個產品中扣除基本費用。
任元元說,在軍工的國企中,他們追求的是可靠性,因此在電子產品上不是特別有優勢,在技術上更沒有民營企業有優勢,因此,某些領域里需要民營企業來帶動技術的發展和提高。還有就在履行合同方面,軍工企業都是按照計劃經濟簽的合同,有的不是按照合同付款,有的產品交付都一年了,但還是拿不到合同款,民營企業沒有申請研究經費的渠道。但是從事航天領域的一些研究院、研究所卻都有這方面的支持。這都是目前民營企業資本介入航天領域遇到的主要問題。
對此,劉耀威認為,軍工企業在申請國家科研經費時,是根據國家相關規定進行的科學研究,包括一些核心技術的研究,這是無可厚非的,民營企業即使沒有這方面的經費也可以靠著自己的自身實力來進行前期的研究,“國家不可能把大批的科研經費投給個體的民營資本發展自己”。
航天技術民用化拉動相關產業
孫來燕在和網民交流時表示出的對民營企業進入航空產業、特別是衛星產業的渴望和鼓勵,可以說這是我國首次由官方向民營企業傳遞一個明顯信號,就是航天產業領域正逐漸對民間資本開放。
而對于大多數并不從事于尖端科技的民企來說,自身參與技術研發還不現實,航天技術民用化的過程無疑將極大地拉動新材料、生物品種、通信等產業快速發展,這才是他們眼中的機會。
談到未來發展,作為民營企業的代表,任元元告訴記者,他相信隨著民營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一些大的民營企業會介入航天和衛星領域,比如購買衛星轉發器和衛星的經營權等,民營公司會不斷擴大介入的領域。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在軍工以及航天領域的不斷開放,一些通用性的和基礎性的電子設備都可以逐步放開。
“民營資本介入會促使航天經濟更加繁榮。”劉耀威認為,隨著航空領域的不斷開放,民營經濟介入航空領域會對整個航天經濟起到促進作用。但是這必須有個前提,就是民營企業的資本和實力要不斷壯大。
因此,劉耀威認為,民營經濟如果介入航空領域要首先從基礎性領域介入并不斷地發展壯大,這才是民營企業在航空領域發展的根本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