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規劃一覽
從2009年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開始,今年獲批的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區域發展規劃,數量超過前4年總和,范圍從東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東北等地區。中國沿海已形成了“三大五小”(即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與遼寧沿海、山東半島、江蘇沿海、海峽西岸、北部灣)開發格局,中西部地區也在奮起直追。
其實,從沿海區域規劃的“見縫插針”,到中部、西部與東北地區的各個突破,每一個區域經濟規劃的出臺,都不只是單個區域的“獨奏”,只有各地攜手并進,方能擔起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任。而一系列相關政策的不斷出臺,也許就是國家順勢打出的“區域振興牌”。
先來者:沿海規劃鑲金邊
從整體層面上來說,東部沿海地區仍然是“崛起”主角。從《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到《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和《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再加上長三角、北部灣經濟區、環渤海區域,以及昨日剛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全國沿海地區將連成一條流暢的“金邊”。
其中,遼寧沿海“五點一線”經濟帶和圖們江區域將為振興東北增添動力;江蘇沿海地區擴大了長三角的經濟輻射能力;海峽西岸經濟區有效銜接長三角與珠三角;橫琴成為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后,將為珠三角的發展再增助力。
在地方規劃上,6月廣東省政府提出的“大粵東”5年大變戰略,更要求打破粵東各市的行政區劃藩籬,在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等方面進行統一規劃、協同發展,從而打造東西連接珠三角與海峽西岸、向北對接長三角的1000公里中國東南沿海經濟帶。
這也使沿海區域經濟振興規劃呈現出“見縫插針”新動向。在各個主要區域經濟規劃區之間,一度被忽視的邊緣地帶開始從夾縫中求生存,轉變成先發展區域和后發展區域之間的產業轉移“橋梁”。
對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所所長朱波告訴記者,這說明“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歷程中,沿海地區得到了新一輪重視”。而這一輪“重視”,“與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力求發展完整的產業體系有關”。
后發者:區域抱團成焦點
華東師范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研究部負責人沈玉芳認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新階段,經濟總量擴大的當前,原來的發達地區產業升級、空間擴散帶來了產業轉移的需求。”
這一產業轉移的需求,事實上被許多欠發達地區視作崛起良機。但遼寧省鐵嶺市常務副市長袁衛亮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不是等來的。在當前產業轉移不是自動自發的形勢下,很難實現產業梯次自然轉移,必須依靠超常努力。”
不過,僅靠一省一市單打獨斗也大氣難成,由此引申開去,也就不難理解《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都把區域內省市抱團發展作為重點。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而關中-天水經濟區作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確定重點區域之一,發展規劃的出臺也讓“西三角經濟圈”實現有望。
以往,占國土面積71%的西部地區一直缺少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增長極。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至今10年來,西部各省市也沒有形成一個有機整合的經濟發展體。西部地區各省市長期各自為政,優勢資源不能共享,無疑制約了西部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
自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正式提出構想:建議國家將重慶經濟圈、成都一小時經濟圈和西安的關中經濟圈聯合起來,形成“西三角經濟圈”,并明確為全國第四增長極。“西三角經濟圈”的意義,更在于將成為我國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聯運并進的橋梁。(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