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階層差距正在影響教育公平。關鍵字:教育 階層 收入水平。(中新社發 金秋 攝)
從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書念,到讓所有的孩子念好書;從復旦大學面試招生開啟破冰之旅,到“港校熱”急劇升溫……回首2006年,“公平”“平等”“以學生為本”等字眼讓人心中充滿暖意。盡管還有些許遺憾和不足,但是2006年帶給人們更多的是發展和希望。
教育公平,仍是最受關注的字眼
來自菏澤農村的小女孩李艷說,2006年最高興的一件事是在城里上了小學,每天都能和在城里打工的爸爸媽媽在一起。如果說以前的教育目標是讓所有的孩子都有書念,從9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新義務教育法,則是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念好書。
新法將不收學費雜費作為一條重要原則予以確立。法律同時明確,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今年春季開學時,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5000萬學生的學雜費已經免除;明年,免費義務教育將推廣到中部和東部農村地區。2006年至2010年間,不含教職工工資,國家財政將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2182億元,其中中央1254億元,地方928億元。
新法同時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應當促進學校均衡發展,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條件的差距,不得將學校分為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這條規定的主旨在于強調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凸顯的是“公平”二字,意味著給政府出了張試卷。
在我國許多城市,盡管“擇校熱”仍是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教育公平正一點點走近大眾。
大學自主招生開啟破冰之旅
2006年,高教領域有幾件大事同樣值得記錄:4月初,復旦大學首開面試招生先河,300個名額引來了上海市區1200多名學生報名參加。“一張再好的試卷也無法考查考生的綜合素質”,盡管只是一個小范圍的試點,但此舉的意義在于,這是高校錄取第一次與高考分數脫鉤,改變了傳統的高考形式,考生面對的不是考卷,而是要對其綜合素質進行全面評價的考官。但是,由“絕對清晰”的筆試變成“相對模糊”的面試,人們仍關注著招考公平,怎樣使制度創新和保障公平達成完美的結合,仍需拭目以待。
2006年暑期,同樣一則關于高考的新聞引起了國內眾多媒體的關注。濟南一名叫潘立群的高三畢業生搞了一項發明,這項可以讓色覺障礙者識別“紅綠燈”的發明獲得了國際中學生創新成果大獎,但是“創新少年”卻因為文化課考試成績低而與大學無緣。慶幸的是,在媒體的關注下,潘立群最終被山東大學破格錄取。
今年初,中國政法大學負責人的一句話讓人看到了更多希望:“中國政法大學是中國的政法大學,不是北京市的政法大學,招生名額分配對全國各地應一視同仁”。果然,高校招生期間,中國政法大學本科分省招生計劃首次按各省人口比例確定,被人稱為“解決高考招生地域不平衡問題的有益嘗試”。
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擴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權,讓不同地區的考生高考機會更均等,成為2006年夏天社會關注的焦點。種種跡象共同傳遞出一個積極的信號,高考制度正在悄然發生著變革,盡管還有很多曲折,但是最終目標是讓更多的學生人盡其才。
今年7月“港校熱”急劇升溫,令人猝不及防。有的考生放棄北大、清華,而投奔香港高校就讀。未來幾年內,香港高校還將進一步擴大在內地的招生名額。目前,內地招生比例約占香港高校招生總數的10%,未來幾年這個比例將上升至25%。“港校熱”是中國高等教育經受全球化沖擊的第一波,今后中國教育面臨的競爭還將進一步加劇。在“狼來了”的驚呼之后,教育家們已經開始反思內地高校現行的人才選拔、培養模式,發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疾呼。
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和諧音
“上學難”“上學貴”仍然影響著老百姓對教育的滿意度。今年全國八省市組織的5000份問卷調查顯示,上學貴在百姓關注的社會問題中仍然高居前列,成為百姓肩頭的“一座大山”。
教育亂收費仍居老百姓價格投訴前列。年初,國家發改委曝光了全國八所學校違規收費的典型案件;7月,國務院糾風辦查處了河南省實驗中學,這所學校設立多種收費名目,3年違規收費1.76億元。2006年,政府治理教育亂收費力度不能說不大,但是,學校亂收費花樣不斷翻新,屢有大案發生,監督和規范教育收費仍是一項艱巨任務。
校園安全仍是最揪心的話題。11月18日,江西省一所中學發生擁擠踩踏事故,6名學生死亡;11月21日,黑龍江雙城市一輛“送子”黑車在送小學生上學途中發生墜橋事故,吞噬了8個稚嫩的生命……類似校園安全事件幾乎每年都要上演。校園設施不完善、管理有漏洞、安全意識不強、受經濟利益驅動等,事故之后相關部門和人員都會總結出若干條原因,但無論總結出多少條教訓,處置多少名責任人,都換不回孩子們鮮活的生命。
大學校長亂花錢,警示加強高校監管。前不久,天津大學原校長單平挪用學校1億元資金炒股,造成損失3758萬元。與這一事件相類似,國內幾所高校的豪華校門被曝光,動輒幾百上千萬元修建的校門令人搞不懂:我們的大學到底是有錢還是沒錢?把高校的錢管好用好,對高等教育的發展來說,十分緊迫。
2006年,另外幾件事也使象牙塔內不能平靜。今年4月,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助理劉輝,因在個人履歷中偽造論文發表記錄被取消了教授頭銜,并解除聘任合同。無獨有偶,上海同濟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楊杰也因申報評獎材料中將他人論文列入自己成果清單,被免除教授資格,終止聘用合同。這些學術不端現象,雖涉及個人誠信自律,但也折射出高校人才管理和評價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
教育的2006,盡管仍有遺憾,但改革和發展的溫暖照亮了人心。(作者:張曉晶、郭久輝、劉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