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一段中國人非常熟悉的話,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5月23日上午,來到設于四川長虹集團培訓中心內的北川中學臨時校園時,對師生們的激勵和囑托。“5·12”大地震之后的第119天,地震災區的老師們迎來了災后第一個教師節。這個教師
節,對于這些經歷了生死考驗而且表現如此優異、如此動人的老師們來說,如此與眾不同。
努力“把工作干好更重要”
9月7日晚上9點,在北川中學遇到王靖睿老師和他妻子。王老師是剛剛畢業的高三年級的年級組長,他震后立即和同事們協助校長、書記組織師生營救被埋學生,震后和很多同事一樣,一直沒有休息,就為高三復課、高考、填報志愿、迎接新生而忙碌,如今,他是高一的化學教師、學校的政教處主任;王老師的妻子是北川縣人民醫院的大夫,現在擂鼓鎮堅守醫療崗位,偶爾在周末回來和王老師團聚。曾經的三口之家唯獨少了他們聰明優秀的兒子:地震中忙于營救學生的夫婦倆在三天后才去尋找自己的兒子,兒子卻早已經離開了他們。
提到教師節這個話題。王靖睿沒有一點猶豫:“剛開學,我又剛擔任政教主任,事情千頭萬緒。先把工作干好,這更重要。”
與王靖睿想法一樣的還有安縣中學的老師們。
在地震后最初一段時間,安縣中學搬進了附近一家工廠剛剛完工的大廠房里,兩個巨大的廠房,分別裝下了該校文科、理科所有1700多名同學。另外兩個廠房則成為學生們的宿舍。如今,學校已經開始在板房教室和宿舍里開始新學期。70多間板房教室、300多間板房宿舍成為學校的新景觀。
而安縣中學的老師們,還把原來大廠房被分隔出的一些角落作為臨時辦公室,備課、批改作業、教育學生,老師們就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堅持著,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災后一直如此:“教師這個職業有特殊性,不能為了讓老師過節,就把學生也放鴨子了。教師節到了,我們一樣要堅持教學。”這就是地震災區的人民教師的回答,也是他們迎來抗震救災之后第一個教師節時的所作所為。
激勵“為了教育的光明未來”
老師們可以為了自己的學生、自己的職責而選擇堅持在教學崗位上,把屬于自己的節日放在一邊。而他們的節日,絕對不會因此被忽略,地震之后,災區的老師們絕大多數都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很少休息,更沒有節假日可言,教師群體自身及其家庭也一直承受著災害造成的痛苦。災后第一個教師節,他們應該得到屬于自己的禮物。
綿陽市教育局局長王和金告訴記者: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教師節,當地已經準備了自教師節設立以來,最高規格的慶祝大會,準備向全市4萬多名人民教師發出慰問信,全面反映當地自“5·12大地震”發生以來教育系統抗震救災、復課復學的專題片也準備完畢,將作為最真實、珍貴的禮物送給地震中表現優異的教師群體。
“‘隆重、親切、鼓勵、鞭策’將是這次教師節慶祝活動的主題。我們不只是要給老師們祝賀節日,還要借助對抗震救災精神的再次宣揚,為地方教育打開更加輝煌的光明未來。”這位在地震之初就深入到平武、安縣、北川等地學校了解和指揮救災的教育局長這樣說。
北川中學黨支部書記、副校長張定文和校長劉亞春等校領導已經對教師節有了安排:“這次教師節恰逢周一,我們的老師肯定要堅持正常的教學工作。節日的慶祝將安排小范圍的座談會,對學校抗震救災以來表現突出的優秀教師給予表彰。”表彰的確不可缺少,對于一個英雄集體而言,校內的表彰與各種級別的表彰,一樣光榮。
北川中學因為災后一直著力于復課復學、迎接高考、接納新生、安撫學生家長,限于精力,對教師群體自身的安慰安撫工作相對不系統,而教師家屬一直理解學校的難處。教師節里,學校會組織人員,專程慰問遇難教師家屬。
在從縣內縣外調來10位老師后,北川中學目前共有教師183人。張定文告訴記者:學校對此后教師隊伍建設也有基本的思路,會從年齡、學歷、執教水平等方面逐步優化學校師資結構,最終把災后重生的新北川中學建設好。“教師隊伍建設好了,學校就有希望,教育的未來就會更加光明。”
銘記“那些永不消逝的師魂”
“5·12”大地震把中國人的強大精神煥發出來,更把人民教師的形象永遠熔鑄進中國教育的史冊中。在地震之后的第一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更需要銘記那些動人的人民教師,他們,代表著中國教育的光明力量。
地震襲來時,人們為那些普通人民教師無所畏懼、全力保護學生的故事感動得熱淚盈眶;也為學生們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災害所表現出的果敢勇氣,備感震驚和欣慰。
當教學樓因強烈的震動而垮塌,在生死關頭,這些在講臺上辛勤教學、多少有些文弱的老師們,選擇了最震撼的方式來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他們鎮定地指揮學生有序撤離;他們緊緊地按住劇烈晃動的教室門,扛住垮塌下來的教室門框,為學生敞開一條通往生的道路;房屋垮塌時,那么多的老師用同樣的姿勢,把學生護衛在自己的身體之下;在廢墟中,被掩埋的老師們安慰著學生,鼓勵他們勇敢堅定,為生的希望保持信心;在廢墟上,老師們組織最初的救援,瘋狂般地挖掘著處于危難中的學生,而自己的骨肉親人卻無暇以顧……
那么多的老師,在這個時候,毫不猶豫地為學生的生命而努力,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請銘記住他們吧:
譚千秋、張米亞、張家春、曾長友、瞿萬容、鄭發富、劉繼軍、唐春梅、杜正香、張蘭、向倩、嚴蓉、張紅梅……
這些永不消逝的師魂。
教育的希望、教師的責任,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犧牲面前,得到了最寶貴、最撼動人心的詮釋。
老師們,那些親身經歷了災難、也遭受了慘痛損失的老師們,在地震剛剛過去之后,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沒有休息哪怕一天,他們把對災難的排解寄托在更加忙碌的教學和日常管理中;那些支援災區的老師們,他們在震驚之余,把所有的愛和關心無保留地付出給災區的學校和孩子們……更多的老師感慨:我們的學生如此優秀!即便那些平時調皮搗蛋、難以管理的學生,卻如此積極主動、認真負責。“不能把孩子們教成一個樣子”、“所有的孩子都如此優秀”、“我們的教育評價體制應該有所改變”……
當老師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取得了一些關于教育的啟示,這個啟示的價值沉重珍貴。而它所啟示出的,將是教育必將迎來的勃勃生機和光明未來。(練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