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二、重點任務
緊緊圍繞“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這一核心理念,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凸顯各級各類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擴大教育開放和推進教育信息化為重要支撐,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一)德育:讓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質和健全人格。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堅持德育為先,把德育貫穿于育人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學生具有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理想信念、公民素質、健全人格。
1、完善德育內容體系。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深入實施《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和《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成長規律,分別突出行為養成、道德認知、情感體驗、理想信念的教育重點,形成分層遞進、有機銜接的教育序列。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守法、誠信、勤儉、互助、感恩的道德品質。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促進學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感和世界多元文化溝通鑒別力,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施生命教育,幫助學生逐步了解生命現象,掌握生存技能,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建立生命與自我、與他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和諧關系,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2、創新德育實踐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強化全員育人,實施教育教學全過程育德。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加強中小學德育課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結合課程改革,推進學科德育,激活所有學科的德育內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突出實踐體驗,完善德育實踐體系,促進校內外教育的有效貫通,推動政府、企業和社區參與校外教育基地建設,建立健全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和社會實踐的服務、認證、激勵等機制。建設德育資源共享網絡平臺,拓展網絡道德教育空間,繁榮發展校園網絡文化,提高學生網絡媒介素養。
3、優化育人環境。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合力育人機制,推動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效銜接。推進溫馨教室與和諧校園建設,優化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豐富校園文化,發揮共青團、學生會、少先隊等學生組織的重要作用,形成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校園氛圍。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引導家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發揮家庭教育在育人中的基礎作用。完善社區青少年教育工作機制,推動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為青少年發展辦更多的實事,加強輿論引導和新媒體管理,弘揚社會正氣,努力提供更多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和優質文化服務,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學前教育:為兒童健康、幸福成長實施快樂的啟蒙教育。
學前教育對于兒童的身心發育、習慣養成和智力開發至關重要。要堅持學前教育的科學性和公益性,為所有兒童健康、幸福成長實施快樂的啟蒙教育,基本滿足0~6歲兒童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對學前教育指導服務的需求。
1、建立醫教結合的家庭教養指導和預防性干預系統。建立區域內醫教專業人員共同參與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干預體系。加強區縣早教指導服務機構建設和管理,成立獨立建制的0~3歲散居嬰幼兒教養指導服務機構,形成由教育、衛生、人口計生和婦兒委等部門協同運作的社區早教服務網絡,為嬰幼兒建立兒童保健和早教服務卡,使所有散居嬰幼兒的家庭都能接受科學育兒指導和咨詢服務。加強對高危新生兒家庭跟蹤服務,為家長提供科學育兒、早期發現、康復訓練等方面指導。
2、提高各類幼兒園保教質量。切實加強對各類幼兒園保教質量的管理和評價,滿足學前兒童對生活、安全、衛生保健的特別需求。鼓勵幼兒園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游戲為基本形式,開展豐富多樣、富有創意的學前教育活動,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和諧發展。實施家園合作的銜接教育,開展有效的家園共育主題活動。加強對幼兒健康水平的監測和評估,定期向社會發布。加強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推進幼兒園內涵建設和科學發展,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有特色、高品質的學前教育服務。
3、加強學前教育保教隊伍建設。堅持實行保教人員持證上崗制度,為城鄉每所學前教育機構配置合格的保教人員。創新保健教師、保育員、營養員的培養和培訓機制,建立有上海特色的學前教育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的課程體系,形成師范院校、相關教育和培訓機構、幼兒園聯合培養保教人員的多元化格局。
4、強化政府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職能。根據入托、入園的峰谷波動規律,統籌現有教育資源,落實公建配套園所建設,調動社會力量發展學前教育的積極性,化解學前教育特別是郊區學前教育資源緊缺矛盾。鼓勵有條件的公辦幼兒園招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以招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幼兒園。完善幼兒園督導制度。逐步提高托幼園所生均公用經費標準,確保學前教育經費逐年增長。建立貧困家庭學前兒童資助制度。
(三)義務教育:讓所有孩子獲得公平及高質量的教育。
義務教育是面向所有適齡兒童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要堅持公平優質的價值取向,提高每所學校的辦學水平,為學生提供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在道德行為、學習興趣、身心健康、良好習慣方面得到培育和發展。
1、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學習需要。在保障適齡兒童入學機會公平的基礎上,推進義務教育過程的公平,面向所有學生,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重點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采取積極有效的輔導措施,努力使這些學生學有所獲、思有所進、能有所長。對于基礎較好、潛能較大的學生,建立形式多樣的激勵機制,創造既有利于他們全面發展又有利于個性發展的學習環境。積極創造條件,推行小班化教學。
2、提高每所學校的辦學質量。加大對財力困難地區和相對薄弱學校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義務教育學校之間協作機制,鼓勵優質教育資源向新城鎮和郊區延伸,推進薄弱學校委托管理,縮小學校之間辦學水平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學校優質均衡發展,緩解擇校矛盾。改革學校評價制度,鼓勵和支持不同基礎的學校都有明顯進步,增強學校主動發展的意識和持續提高的能力。加強公辦初中學校內涵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增強學校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3、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完善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以及普通話、規范漢字的應用能力,加強數學和科學技術教育,注重生存、生活所需基本知識和能力的教育,把發展學生興趣特長、創造思維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溝通能力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全面實施“陽光體育”,完善學校體育和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制度,增強學生體魄,培養學生重視體育鍛煉和健康生活的良好習慣。加強藝術教育,積極開展音樂、美術、舞蹈、戲曲等各種藝術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建立義務教育質量評價和監測體系,實施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改革試驗,形成實施素質教育的導向機制。
4、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完善課程標準,減少課時總量,降低過高的課程要求。嚴格執行課時計劃,控制作業量和考試難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建立全市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舉報、公告和問責制度,加強學校、社會、家庭溝通和協作,創新區域教育內涵發展機制,切實把減負貫穿教育教學和校內校外各個方面。
(四)高中教育:為學生成長、成人、成功提供知識和能力準備。
高中教育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要堅持特色發展,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加強創新能力培養,為學生成長、成人、成功奠定基礎,形成高質量、多樣化、有特色、可選擇的發展格局。
1、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培養,為學生的人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重視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加強研究性學習和實驗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展綜合技術教育,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動手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赴市外、境外交流學習機會,開拓學生視野。
2、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支持高中學校從實際出發,發揮傳統優勢,探索多樣化辦學模式,形成獨特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環境,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獨特、學科優勢明顯、活動富有創意等的特色高中??偨Y和推廣高中特色辦學經驗,發揮優質高中在特色辦學中的示范和帶動作用。推動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互相滲透,加強普通高中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充分利用職業教育開放實訓基地、課程、師資,發展高中學生職業技術能力。發展普職融合的綜合高中,為學生學習提供多元選擇的機會。探索舉辦若干與上海加快人才引進和國際化發展需要相適應的普通高中。
3、增強普通高中教育的開放性和選擇性。推進普通高中普遍開展拓展型課程和探究性課程,逐步推廣學分制。探索建立高中和大學的有效合作機制,鼓勵大學向高中開放課程、實驗室等教學資源,為部分學有余力的高中學生開辟學習發展的新途徑。建設和發展課外創新教育機構,拓展學生課余學習和研究的新空間。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方面的指導。
(五)高等教育:讓學生更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要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堅持走創新型、開放型、特色型、服務型發展之路,提高創新人才培養水平,增強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能力。
1、建立高等學校分類指導服務體系。引導各高等學??茖W制定發展定位規劃,實施符合不同學校和學科專業特點的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和資源配置,實施分類管理、指導、服務。實施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工程,促進高等學校特色辦學、錯位競爭、合作共贏。鼓勵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加強一流學科專業建設,支持若干所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特色大學目標邁進,推進示范性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
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創新人才培養建設計劃,著力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強化基礎課程教學,優化通識教育,增強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促進教學與科研結合,增加創新實踐活動。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著力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調整研究生培養結構,在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試點,探索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緊密銜接的改革試驗。健全學術名家、資深教授、骨干教師深入教學第一線的機制,提升教師責任意識和教學能力。建立靈活的學習制度,全面推行學分制,實現校際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創建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有效機制。健全職業生涯指導和服務體系,提升大學生就業和創業能力。
3、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上海經濟結構調整需要,逐步建立高等學校主動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的引導機制,促進高等學校更好地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各種專門人才。依據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戰略,特別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對高層次人才的緊迫需求,實施優秀人才培養卓越教育計劃。采用產學研聯盟、國際合作等方式,重點加強金融貿易、物流航運、工程技術、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人才培養。加大為全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培養人才的力度。
4、提升學科專業建設和科研創新水平。推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完善學科評價體系,按照扶需、扶特、扶強原則,大力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圍繞國家經濟、科技、文化等重大發展戰略,聚焦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的要求,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學科專業,選擇若干個學科進行重點建設,力爭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進一步加強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的建設,加強科研的國際合作和交流,以學科骨干和創新團隊為核心、以重大項目為依托,不斷提升高等學校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探索建立校際聯盟機制,開展學術交流與技術創新聯合攻關,形成學科專業的戰略集群。改革科研評價制度,促進科研成果質量提高。全面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培養一批有杰出學術成就的優秀人才,建設一批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努力取得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的優秀成果。
5、增強高等學校知識服務能力。更新高等學校服務理念,創新科技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模式,提高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建設高等學校知識服務平臺,努力使大學成為城市知識服務中心和國家知識服務重要基地。推進產學研緊密合作,形成以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緊密合作、共同發展為主要特征的戰略聯盟,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技術轉移的運行機制,加強“上海高等學校技術市場”建設,促進高等學??萍汲晒D化。鼓勵和支持高等學校建設開放型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庫,建立多學科組成的智囊團、思想庫和開放式研究機構,搭建知識資源的分享平臺,促進知識傳播和應用。推動高等學校聚焦國家及上海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戰略主題,圍繞最急需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咨詢和服務。深化“三區聯動”創新發展,推動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建設,發揮大學對周邊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優勢,形成知識經濟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強大學主動融入和服務地區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六)職業教育:讓學生成為適應工作變化的知識型、發展型技能人才。
職業教育是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礎。要做精、做特、做強職業教育,推進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促進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有機結合,為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輸送知識型、發展型技能人才。
1、改革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和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強化學生技能訓練,強調實踐導向,融教、學、做為一體。加強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充分發揮和利用行業企業資源優勢。調整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完善各級職業教育專業標準,促進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的有機銜接。加強校企合作課程建設,強化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探索課堂與實訓地點一體化,實施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新模式。完善職業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學生學業評價制度,引導學業評價向就業導向和社會評價轉化。逐步實行職業培訓模塊可疊加的“學分銀行”制度,推進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雙證培養模式。全面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施職業能力提升和創新人才培訓工程。
2、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加強對企事業單位員工和轉崗、再就業人員等社會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支持各類職業院校面向社會開放教育培訓資源。促進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構建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培養模式和學制貫通的“立交橋”,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發展渠道,為學生多元發展提供保障。各級各類學校要重視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技能教育,鼓勵職業院校向普通學校開放課程和實訓資源。實施職業教育示范校和能力建設工程,加強工程類骨干型高等職業院校建設,不斷提高各類職業教育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3、建設現代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提高企業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的比例,形成專兼結合的“雙師制”教學團隊,使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師中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比例不低于30%,高等職業教育該比例不低于40%。完善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和服務機制,為教師培養培訓和企業掛職鍛煉提供良好條件。設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專項資金,鼓勵專業教師獲得專業技術資格或職業技能資格,成為“雙師型”教師。
4、推動行業企業和社會參與職業教育發展。鼓勵行業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參與職業教育,逐步增加政府對行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經費扶持。完善職業教育多樣化校企合作機制,增強行業企業在發展職業教育中的責任,對接受職校生實習的企事業單位進行補貼。積極籌措和吸納社會資金發展職業教育,積極調動和尋求各種社會資金投入職業教育領域。大力營造尊重勞動、重視技能、重視技能型人才的社會風尚,宣傳優秀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勞動價值和社會貢獻,倡導新的求學觀、擇業觀、成才觀。
(七)特殊教育:讓殘障和超常學生在理解、關愛中發展。
特殊教育是以殘障和超常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為基礎、滿足特殊需求的教育。要堅持按需施教,給予理解關愛,開發學生潛能,使每個特殊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到2020年,建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較完善的特殊教育新體系。
1、推進融合教育。完善普通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殘障學生隨班就讀制度,促進殘障學生與正常學生融合。根據學生不同特點,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建設相應的課程體系。改善普通學校資源教室或學習支持中心的條件,配備隨班就讀學生必需的設施設備。對學習有困難或有其他原因影響學習的殘障學生,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加強重點和個別輔導。加強對隨班就讀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及其理論和實踐研究,提升隨班就讀質量。逐步拓展殘疾高中畢業生報考高等學校的專業范圍。
2、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優化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實施新一輪特殊教育學校改造工程。完善上海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標準,制定頒布切合殘障兒童和青少年身心特點的上海市輔讀學校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推進特殊教育學校與普通學校在課程開發、實施方面的合作、轉化和相互支持。推進醫教結合試驗,探索駐校顧問醫生制度等多種醫教結合模式,實現特殊教育機構中殘障學生教育與康復的有機整合。完善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津貼制度。
3、構建適合超常學生發展的教育模式。在面向全體學生、推進融合教育的同時,為一些超常學生提供彈性的個性化和拓展式教學模式,以滿足這些學生的特殊教育需求。探索超常學生早期發現和跟蹤培養途徑,通過校本課程建設、創新活動平臺搭建和評價制度改革,為學有潛力和具有創新興趣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實踐機會。從普通高中選擇少數有條件的學校,通過特殊的選拔辦法、科學的教育方式、持續的跟蹤機制,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
4、建設特殊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強化政府在特殊教育發展方面的公共服務職能,增加特殊教育投入。建立由高等學校、醫療機構、科研部門、基層學校等方面參與的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和資源中心,開展跨部門、多學科的特殊教育綜合研究,提供咨詢和服務。加強區縣特教康復指導中心建設。推進醫教結合,加強殘障兒童早期診斷,完善篩查-檢測-建檔-轉介-安置-綜合干預的運行機制,建立醫教結合的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建立超常學生的發現、鑒別、跟蹤、評估機制,為超常學生培養提供科學指導。
(八)繼續教育:為成人發展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智慧源泉。
繼續教育是滿足社會成員終身發展需求、建設學習型社會和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要為所有成年人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增強他們適應科技發展、產業升級和社會文明進步的能力,讓學習更便捷、更愉快、更有意義。
1、發展多層次、高質量的教育培訓。依托國家和市級研發中心、博士后創新基地等,推動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聯手組建繼續教育基地。在金融、航運、貿易等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領域,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優秀的技術和管理人才,提高各類專業人員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加強高技能人才教育和培訓,加快開發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培訓項目,落實員工持證上崗和在崗培訓制度,強化一線員工特別是中青年員工的崗位培訓。
2、滿足社會個體多方面的學習需求。建立廣覆蓋、多形式、更便捷的社會教育體系,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家庭教育、農村教育、老年教育、婦女教育,積極開展各種與市民社會生活、休閑娛樂、文化體育、醫療保健密切相關、靈活多樣的教育活動,豐富個體的精神文化生活。實施市民終身學習促進工程,鼓勵各級政府部門、各級各類學校、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為社會提供教育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公共文化設施、新聞媒體的社會教育職能。加強郊區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按照郊區產業布點要求,加強農村教育,拓展郊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業培訓,培養新型農民。加強對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培訓,努力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積極提供經費和物質支持,完善相關優惠政策。
3、創新繼續教育和培訓制度。發揮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在學科、研究、設施、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立現代開放大學,構建開放式繼續教育培訓體系。逐步取消成人高等教育統一入學考試,建立寬進嚴出的學習制度。普通高等學校要逐步將繼續教育融入學校全日制教學體系,完善學分制教學管理,實施教學模式改革。健全繼續教育激勵機制,建立勞動者培訓個人賬戶,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實現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完善培訓補貼政策,探索實施在職人員帶薪繼續教育假制度。建立上海市學習型社會建設與終身教育促進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市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
(九)教師隊伍:為學生成長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引路人。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育人是教師的天職,造就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于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十分關鍵。要注重每個教師的發展,建設一支德才兼備、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努力造就一批教育家。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把師德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首位,強化師德教育,引導教師做充滿愛心、品格優秀、業務精良、道德高尚、行為世范的教育工作者。加強職業理想教育,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作為畢生的事業追求,提升教師人文素養,增強教師育德意識和能力,以平等態度對待學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學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自覺擔負起培育人才的神圣職責。完善師德規范,健全激勵機制,不斷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設立“上海市白玉蘭教師”榮譽稱號,表彰在教書育人過程中辛勤耕耘、為人師表、關愛學生、無私奉獻的杰出教師。健全師德監督機制,嚴格考核管理,對失德失范者加強教育,情節比較嚴重的給予必要處分,對學術腐敗者進行懲戒。
2、提升教師創新素質。重視和促進每個教師的專業發展,鼓勵教師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推進教育實踐創新,不斷提高培養人才的能力。以增強教師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重點,實施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加強對郊區農村教師的專業培訓,提高教師專業化教學水平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加強對青年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設立青年教師創新基金,資助青年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等新手段,開展跨學科、跨學校、跨地區的創新教學和科研活動,為教師創造性地發揮智慧提供寬松的教學、科研環境。鼓勵教師不斷探索教學創新方法、積極參與企業創新活動,將教師的創新實踐和成效納入教師職務晉升、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逐步形成以業績貢獻和能力水平為導向的教師評價機制。完善教師交流訪學制度,為教師出國交流學習創造更多機會。完善相應的制度和政策,努力營造教育家成長的環境。
3、完善基礎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教師管理制度。把中小學教師納入區縣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在區域內實行教師合理流動。完善中小學教師準入制度,提高研究生學歷(碩士、博士學位)教師在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比例。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教齡段的教師發展情況,試行教師資格證書有效期制度,建立上海中小學教師資格再認證制度。改革教師教育模式,創新課程體系,加強能力培養,實現教師來源多元化,提高新教師綜合素質。擴大并完善免費師范生教育。
4、完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教師聘任和培養制度。改善教師來源結構,擴大具有行業背景教師的來源,實施境外優秀教師引進戰略,提高外籍專任教師和有海外經歷專任教師的比例。對具有創新素質和較強科研能力的教師和優秀學術團隊給予重點支持,造就一支大師級人才隊伍。提高職業教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完善從行業企業引進或聘請師資的機制和制度,強化專業教師技能培訓和企業掛職制度。支持高等學校進行教師年薪制改革探索,激勵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增強高等學校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
(十)教育國際化:讓學生具備國際交流、理解、合作、競爭能力。
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推動力,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推進教育國際化是上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然選擇。要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加強教育國際交流和合作,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提升上海教育國際化水平,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城市。
1、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積極發展中外合作專業、課程開發,開展學生交換項目,探索與境外學校之間的課程和學分互認。建立境外教師培訓基地,加大選派重點課程教師和骨干教師出境培訓力度,建設適應教育國際化要求的教師隊伍。完善吸引海外學者來滬從事教學和合作研究的政策體系,積極引進海外教師、專家和管理人員。采取多種方式,創辦中外合作的高水平大學和二級學院,加強國際合作科研,建立若干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專業服務機構建設,吸引國際教育組織落戶上海。鼓勵有條件的高水平大學、知名中小學校在海外建立分校,或設立海外學習中心(站),參與國際教育服務。
2、增強學生國際交往和競爭能力。積極引進和消化國外先進課程資源,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知曉國際規則并能參與國際交流的國際化人才。在基礎教育階段設立若干所中外學生融合的學校,研究開發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中外學生的文化認識和交流理解。擴大高中學生國際交流的規模和渠道,拓展高中學生的國際視野。試點開設高中國際課程,鼓勵有條件的中小學開設由外籍教師執教的課程。開展國際高中合作項目,在職業教育中引進國際認可的職業資格標準,培養適應國際勞務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勞動者。鼓勵高校學生赴海外游學、實習和志愿服務。加強雙語教學,發展多種語言教育,普遍提升各級各類學校學生的國際語言交流能力。引進先進、適宜的國際教育質量認證體系和標準,建立并實施上海國際教育質量認證制度。
3、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擴大高等教育階段學歷教育留學生的規模和比例,優化留學生的層次結構。建立外國留學生服務中心,為海外學生來華學習提供權威、便捷的專業服務。建設一批國際化的品牌學科專業和課程,建立全市統一的留學生課程庫和學分互認制度,增強上海教育對留學生的吸引力。完善留學生獎學金制度和資助政策,探索建立留學生勤工助學和醫療保險等制度。建設語言預科中心,為留學生適應漢語教學提供服務。研究開發“當代中國研究”課程,發展留學生中國文化體驗基地,增進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加強外籍人員子女教育體系建設,整合上?,F有學校國際部的教育教學資源,為在滬外籍人員子女教育提供完善的服務。
(十一)教育信息化: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便捷的學習環境。
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要主動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趨勢,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構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為每個人提供個性化和無處不在的教育。
1、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新模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革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推動課程教學與信息資源的有機整合,不斷豐富教育教學資源,形成開放、互動、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滿足學生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開展數字化課程環境建設和學習方式變革試驗。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掌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知識的能力。推動“電子書包”和“云計算”輔助教學的發展,促進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內外學習和研究。對學生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增強正確理解、合理運用大眾傳播媒體等信息網絡的能力,掌握并提高學習、創造、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建設數字化教研服務平臺,制定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標準和評價體系,開展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引導教師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師教育技術應用的能力,讓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環境提高教學質量。
2、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建設。系統規劃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信息化整體架構,以泛在技術為支撐,逐步建設涵蓋學校、社會、家庭及職場的學習型城市基礎設施。實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建設上海學習網,推進數字化學習資源網絡建設,鼓勵政府和行業建設專業性公共教育資源庫。完善教育信息系統運行機制,更新和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技術先進性和網絡管理水平。系統設計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政策體系。
3、完善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依托上海城市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和網絡,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建設與城市信息化發展相同步、與人才成長規律相適應、與學習型社會多樣化教育需求相匹配的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建設人人享有、人人利用、人人貢獻的數字化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個性化學習和開放化、遠程化、網絡化教育,形成更為積極、開放的學習文化,加速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強綜合性政府教育政務信息系統、學校管理信息系統和學習(課程)管理系統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系統的管理,做好規劃、評價、安全和標準化建設工作。加強信息技術倫理和道德教育,強化輿論宣傳,提倡文明上網,引導受教育者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合理利用網絡等信息技術。完善和健全相關法規、規章,營造健康的網上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