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這張圖,觸目驚心!”在3日舉行的長江口及毗鄰海域環境狀況調查項目專家評審會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孟偉指著大屏幕上的一張示意圖感嘆道。
這張圖顯示的是長江口及毗鄰海域水質狀況,其中紅色部分意味著水質為較差的四類和劣四類。而在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海域范圍內,幾乎是一片紅色。“近80%是四類和劣四類海水。”孟偉說,從海底采集上來的樣品中,1/3沒有任何底棲生物,海底“沙漠化”現象較為嚴重。
據介紹,按照國務院有關領導指示,國家環保總局于2005年開始開展長江口及毗鄰海域環境狀況調查工作。調查區域包括江蘇省沿江8個市、浙江省沿海6個市、上海市以及長江口外和杭州灣附近海域。涉及陸域面積10.36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為總技術牽頭單位。
調查結果顯示,該海域水質普遍受到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的影響,超標嚴重,最大超標倍數分別為11.1倍和3.1倍。海域水質類別以四類和劣四類海水為主,占79.0%。局部區域受生活廢水影響明顯,由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排放,糞大腸菌群超標較為普遍。調查海域富營養化程度較為嚴重,赤潮頻發,而且規模大,持續時間長。2005年長江口及毗鄰地區排放的工業和生活污水量為90.72億噸。長江口及毗鄰海域以陸源污染為主,而且流域污染負荷起到決定性作用。
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副司長趙華林說,長江口、杭州灣及附近海域已經成為我國近岸海域污染最嚴重的地區。近20年來,蘇、浙、滬地區經濟發展快,人口集中,沿海和海洋環境壓力大,導致環境問題突出。趙華林表示,環保總局將以此次調查為基礎,分配三省市污染物排海總量,編制長江口及毗鄰海域碧海行動計劃。(劉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