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態環境建設情況
第一節 建設成就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近年來,胡錦濤總書記、吳邦國委員長、溫家寶總理、賈慶林主席多次做出重要批示。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央和西藏自治區不斷加大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入力度,實施了多項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不斷取得積極進展。
一、環境保護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全民環境意識普遍增強,環保事業得到全面發展經過多年的環境宣傳教育,全民的環境意識和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普遍增強,初步形成了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環保工作機制,環境保護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二)環境保護統一監管能力不斷提高
“十五”期間,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對《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進行了修訂,審議頒布了7 部有關西藏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布了《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辦法》、《西藏自治區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等9 項政府規章。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草原法》、《礦產資源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和《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執法檢查。
(三)開展了大量的生態環境保護基礎工作
根據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需要,自治區組織開展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完成了自治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建立了自治區生態環境數據庫。開展了《西藏自治區生態功能區劃與資源開發保護研究》、《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脆弱性與生態安全研究》、《拉薩拉魯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研究》、《拉薩拉魯濕地生態學特征與生態恢復研究》等研究工作。編報了《西藏自治區環境質量報告書(1991-1996 年)》、《西藏自治區環境質量報告書(1996-2000年)》、2001 年至2007 年度的《珠穆朗瑪峰地區環境現狀調查報告》等有關環境質量報告。
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力度不斷加大
(一)草地生態保護與建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了“牲畜歸戶、私有私養、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的政策。頒布了《西藏自治區草原管理暫行規定》、《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細則》,草原管理與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開始推行草場承包經營責任制。
加大對天然草原的保護力度。“十五”期間,在阿里、那曲、日喀則、拉薩等4 地(市)的12 個縣實施了退牧還草工程。在鼠蟲害較嚴重的聶榮、那曲、安多、措勤、巴青和薩嘎縣等地建設了6 個草原“無鼠害示范區”。
建設人工草地,促進農牧民增收。建立了一定規模人工草地和牧草種子基地,開展牧區水利建設,探索出了一條適宜西藏水熱條件的栽培技術和經驗。
(二)林業生態保護與建設
做好林業資源清查,實施分類經營。“十五”期間,完成了全區森林資源一類清查和二類清查、野生動植物普查、濕地普查、沙漠化普查、荒漠化監測等基礎性工作。完成了西藏重點公益林區劃界定。科學規劃,推進林業生態建設。完成了《西藏“一江兩河”中部流域土地沙漠化防治規劃》和《西藏自治區土地沙漠化防治規劃》。加強了木材檢查站、自然保護區管理站、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森林病蟲害中心測報點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林業資源保護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林業資源的保護體系。對重點地區的天然林資源實施了有效保護。
(三)生物多樣性保護
截止2007 年,西藏已建立各類自治區級以上自然保護區15個,其中國家級9 個,自治區級6 個,以保護特有、珍稀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為對象的森林、灌叢和草地生態系統為主,突出了對西藏高原凍融區和草原區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十五”以來,加強了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力度,實施了拉魯濕地、納木錯、羌塘高原、珠穆朗瑪峰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四)水資源保護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完成了西藏自治區水功能區劃,編制了《西藏自治區水資源保護規劃》,把全區主要江河源頭列入保護行動計劃。2006 年起開征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費,出臺了《西藏自治區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
2003 年,實施了第一期西藏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建設工程。
建設了西藏自治區水土保持監測總站,林芝地區、日喀則地區水土保持監測分站網絡。“十五”期間,一些重點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五)農牧區傳統能源替代
西藏實施了小水電代燃料、太陽能利用以及農村沼氣工程,在鞏固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成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01~2007 年,在全區七地(市)的13 個縣實施了太陽灶、太陽能熱
水器及小型風力發電設備等農村能源建設項目,推廣太陽灶28280 臺、太陽能熱水器48 套和小型風力發電設備135 套,全區農電總裝機容量16.5 萬千瓦。從2003 年開始,加大了沼氣工程投入力度,到2007 年共建設沼氣池23156 座,戶用沼氣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第二節 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
(一)在地區氣候系統穩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地勢高聳帶來的特殊熱力作用過程,使西藏自治區成為中國東部夏季洪澇對流云系統的重要源地之一。夏季,高原的感熱和潛熱加熱作用強烈,對夏季風的形成、爆發和維持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高原動力和熱力效應是形成東亞季風水汽分布非均勻性的重要因子,高原作為南北熱量和水汽交換的巨大屏障,對來自低緯海洋的遠距離輸送水汽有“轉運站”作用,直接影響到長江流域季風梅雨的發生與過程。高原對影響我國旱澇分布的氣候格局作用明顯,是影響我國與東亞氣候系統穩定的重要屏障。保持地表植被和冰雪覆蓋穩定性,有利于保持亞洲乃至北半球大氣環流系統的穩定。
(二)是重要的江河源區
西藏自治區是世界上山地冰川最發育的地區,冰川發育,湖泊眾多,濕地面積大,孕育了許多重要江河,是世界上河流發育最多的區域,對這些江河的水源涵養和河流水文調節具有重要作用。構建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對保障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具有重大意義。
(三)是重要的生物物種基因庫
西藏地域遼闊,生境類型復雜多樣,擁有除海洋生態系統外的所有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同時還具有我國其他地區乃至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特殊性。擁有世界上北半球緯度最高的熱帶雨林、季雨林生態系統和具有典型中國-喜馬拉雅區系特征的許多喬木樹種。在草原生態系統中,擁有西藏所特有的高寒干旱荒漠、高寒半干旱草原和高寒半濕潤高山草甸等類型。
西藏作為世界上獨特的環境地域單元,孕育了獨特的生物群落,集中分布了許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動植物,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種最主要的分化與形成中心。西藏是全球高海拔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并有高寒生物自然種質庫之稱,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存在的問題
由于高原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已經對西藏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有關研究表明,1961-2007 年,西藏地區年平均氣溫每10 年以0.32℃的速率上升,明顯高于全國和全球的增溫率。氣候變化導致冰川退縮、貯量減少,高原凍土下界上升、凍融消融作用加強,進而誘發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問題。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任務十分繁重。一是草地退化。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草地退化趨勢較明顯,草地生態系統防風固沙和水源涵養等服務功能減弱。二是土地沙化。在強盛風力和氣候干旱的共同作用下,風蝕作用加劇,土地沙化存在加劇的威脅。三是水土流失。西藏屬高寒草甸和草原區,水土保持能力差。全球氣候變暖使西藏凍土消融加快,易加劇水土流失。四是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全球變暖引起部分地區的干旱化趨勢,使原生植被群落的優勢種逐漸減少,出現大量雜類草植物和毒草類植物;部分地區的湖泊面積縮小,鹽度上升。此外,由于氣候變化,西藏以旱災、沙塵、洪水為主的氣象災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和以鼠、蟲、毒草為主的生物災害,防治任務也十分繁重。
編制并實施好《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是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關于西藏生態環境建設的指示精神,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的具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