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規劃的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對全國陸地生態環境的建設進行了全面規劃,主要包括:天然林草等自然資源保護、植樹種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設、生態農業等,其中,青藏高原凍融區和草原區被列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重點區域。
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的重點和核心是凍融區草地生態保護與建設。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重視自然恢復,通過必要的保護與建設措施,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促進廣大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和農牧民增收。
二、基本原則
(一)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統籌規劃,從整體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合理布局,建設保護、建設、支撐保障三大體系;突出重點,重點加強凍融區、草原區的保護;分步實施,率先推進重點區域的生態保護和建設。
(二)尊重自然規律,依法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積極推進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優先保護天然植被,重視自然修復;尊重自然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究實效;采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科學配置各種治理措施,發揮綜合治理效益。建立完善科技支撐體系,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快保護與建設進程;貫徹執行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法規,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規保障體系。
(三)將維護生態服務功能和促進農牧民增收相結合
西藏擁有除海洋生態系統以外的所有陸地生態系統,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以高寒草地生態系統為主的獨特而完整的生態系統,并具有我國其它地區無可替代的重要生態功能。要堅持保護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性,維護重要生態功能。西藏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草地資源還是廣大農牧民賴以生存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礎,要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與農牧民增收致富結合起來。
三、規劃的目標
(一)規劃的近期目標
到2015 年,西藏自治區退化草地治理,草原鼠害治理取得重大進展;草畜矛盾得到明顯緩解;重點區域的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明顯推進;大江大河源頭區、重要湖泊、濕地、河谷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展加快;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和監測網絡基本適應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需要;傳統能源替代對生態環境保護支撐作用明顯增強,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開始步入協調發展軌道。
(二)規劃的遠期目標
到2030 年,西藏自治區的退化草地和草原鼠害基本得到治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大幅度提高;大江大河源頭區、重要湖泊、濕地、河谷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重大進展;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和監測網絡更加完善;基本實現農村傳統能源替代,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呈現協調發展態勢。
第二節 總體布局
根據《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西藏屬凍融區和草原區,西藏高原凍融區的主要治理措施是:以保護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加強天然草場、重要江河源區水源涵養林和原始林保護,防止不合理開發。根據植被地帶性分異、主導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相似性、地貌格局與地貌類型相似性、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條件組合特征相對一致性,并適當考慮流域單元相對完整性原則,將西藏分為3 個生態安全屏障區和10 個亞區。
一、藏北高原和藏西山地生態安全屏障區
該區包括藏北高原湖盆區、藏西阿里高原山地區及雅魯藏布江江源區。該區處于青藏冷高壓干冷西北氣流控制下,氣候環境具有降水少,低溫持續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和多大風等特點。
區內從東往西發育了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溫性荒漠草原等生態系統,從南往北主要為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等生態系統。該區是以草甸—草原—荒漠生態系統為主體的生態屏障區。其中,高寒草原生態系統分布面積最大,其次為高寒草甸、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這些草原生態系統在維系西藏高寒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和發展西藏草地畜牧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該屏障區主要治理措施是:通過天然草地保護,使該區特有高寒野生動植物得到保護。
該區可分為三個生態屏障亞區:羌塘高原北部、昆侖山南翼及通天河上游高寒特有生物多樣性保護亞區,羌塘高原南部及藏西山地土地沙漠化控制與牧業適度發展亞區,那曲地區東部及當曲流域水源涵養亞區。
(一)羌塘高原北部、昆侖山南翼及通天河上游高寒特有生物多樣性保護亞區
該亞區地處羌塘高原北部和昆侖山脈南側,地勢開闊和緩,高原面一般海拔4800~5100 米。區內氣候極端寒冷干燥,大風頻繁,年均溫-2~-10℃,年降水量50~150 毫米,部分地區不足50 毫米,晝夜溫差大。主要生態系統類型為高寒荒漠和高寒荒漠草原,生態系統結構簡單,植物組成單一。主要治理措施是保護高寒荒漠和荒漠草原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珍稀特有動植物種。
(二)羌塘高原南部及藏西山地土地沙漠化控制與牧業適度發展亞區
該亞區地處羌塘高原南部,區內既有地勢平緩的高原丘陵湖盆,又有高海拔的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前者海拔一般4500~5000 米,后者高達5000 米以上。區內氣候寒冷干燥,羌塘高原南部湖盆區年均溫0℃以下,一年中月均溫大于0℃的月份有5~6 個月,年均降水量150~300 毫米。阿里高原山地氣候溫涼、干旱,年均雨量50~200 毫米。生態系統類型以高寒草原生態系統為主,其次為溫性荒漠、溫性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等。這些生態系統類型結構簡單、植物種類少。自然狀態下的草地植被覆蓋度較低。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強高寒和溫性脆弱草原生態系統的保護。
(三)那曲地區東部及當曲流域水源涵養亞區
該區地處羌塘高原東部的怒江源頭區及藏北內外流分水嶺的部分地區,地勢開闊平緩,海拔一般4400~4800 米,屬于寒冷半濕潤氣候,年均溫-3~0℃,年均降水量400~500 毫米。主要生態系統類型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草地植被組成較高寒草原類復雜。主要治理措施是保護怒江源區水源涵養功能和發展草原畜牧業。
二、藏南及喜馬拉雅中段生態安全屏障區
該區由岡底斯山脈(中東段)、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和處于這兩大山脈之間的“一江兩河”三大不同地貌單元組成。岡底斯山脈是高原內部自然生態環境的一條重要分界線,山脈南側為雅魯藏布江寬谷盆地,從谷底到山脊相對高差達1000 米以上,發育了以高原溫帶半干旱灌叢草原為基帶的多層次山地生態系統。喜馬拉雅山脈位于該區的南緣,高大山體阻擋了來自印度洋暖濕氣流進入高原內部,并在其北側形成干旱少雨區,并發育了大面積的山原高寒草原生態系統,其南側發育了以亞熱帶常綠發育林為基帶的多層次生態系統。“一江兩河”地區河谷海拔多在4000 米以下,河谷平原面積大,分布廣,具有高原溫帶半干旱的氣候特征,水熱組合條件較好。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強高山區天然草地保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防治,為農牧業生產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
依據該區內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的空間分布及其結構與功能的區域差異,可分為三個生態屏障亞區: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及經濟重點發展亞區,中喜馬拉雅山北側山原寬谷盆地土地沙化控制與農牧業適度發展亞區,中喜馬拉雅山南坡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旅游業發展亞區。
(一)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及經濟重點發展亞區
該亞區地處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包括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和岡底斯山南側山地。本亞區屬溫暖半干旱氣候區,年均溫2~8℃之間,年降水量300~500 毫米,兩者在河谷區均由東向西減少。河谷地帶平地面積大,河漫灘發育,冬春多大風。區內河谷地帶生態系統以溫性灌叢草原為主,多由沙生槐、多刺錦雞兒、蒿、白草、三刺草與固沙草等旱生灌木、小半灌木與草本植被組成,草地生產力和生物量較高。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二)中喜馬拉雅山脈北側山原寬谷盆地土地沙化控制與農牧業適度發展亞區
該亞區地處中喜馬拉雅山脈北側的山原地帶,該亞區海拔較高,多在4500 米以上。發育了以高寒草原生態系統為主的多種高山生態系統類型。高寒草原生態系統結構簡單,植物種類組成單一。主要治理措施是控制土地沙化和保護水源涵養功能。
(三)中喜馬拉雅山南坡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旅游業發展亞區
該亞區地處中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坡,該亞區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發育了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基帶的多層次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及高山草甸生態系統。主要治理措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
三、藏東南和藏東生態安全屏障區
該區地處西藏東部和東南部高山深谷區,林芝地區北部有念青唐古拉山,中南部有喜馬拉雅山,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深切于山嶺之間。昌都地區相隔排列三大高山和三條大川,從西往東依次為念青唐古拉—伯舒拉嶺、怒江,他念他翁山、瀾滄江,達馬拉—寧靜山、金沙江。區內嶺谷高差十分懸殊。從谷底到山脊發育了多層次的山地生態系統,其中森林生態系統不僅類型多樣,而且分布面積大,成為該區最具優勢和特色的生態系統類型,該類型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區內水系發育,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水量豐富,季節變異較小,是我國水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強水源涵養,保護生物多樣性,適度發展特色經濟。
(一)昌都北部河流上游水源涵養與牧業發展亞區
該亞區位于昌都地區的北部,該亞區緊連青海,南北向的三大江河在該區南部向北逐漸轉為東南—西北向,嶺谷高差從東南往西北減小,多數山系分水嶺和河谷上部谷肩保存了較好的高原面形態。區內氣候較溫暖濕潤,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類型,年降水量400~500 毫米,河谷區年均氣溫10℃左右。生態系統類型主要為以云杉為主的亞高山暗針葉林和高山、亞高山草甸,其次為河谷溫性灌草叢,海拔2800~3400 米的陽坡多為疏林灌叢。
主要治理措施是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發展特色畜牧業。
(二)昌都南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旅游業發展亞區
該亞區位于昌都地區南部,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南北向貫穿全境,嶺谷高差懸殊,谷地狹窄,坡度陡峻,山地坡面物質穩定性差。該亞區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主要生態系統類型以云、冷為主體的亞高山暗針葉林,此外有較大面積的硬葉闊葉林和云南松林。森林生態系統主要分布于海拔2700~4400 米。“三江”流域區的谷地氣候較干燥,河谷內多數地段年干燥度變動于1.50~4.00 之間,屬于半干旱類別。因此,這些區域發育了暖溫性河谷灌叢,在此植被帶以上依次發育了山地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暗針葉林及高山草甸等。主要治理措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水源涵養。
(三)雅魯藏布江下游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谷地農林業、旅游業發展亞區
該區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嶺谷高差大,坡度較陡,地表物質穩定性差,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來自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孟加拉灣水汽經念青唐古拉山阻擋,形成該區降水豐富、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和海洋性冰川廣為發育的鮮明特點,其中帕隆藏布流域是我國最大季風海洋性冰川分布區。該亞區森林生態系統廣為分布,主要類型有亞熱帶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寒溫帶暗針葉林和亞寒帶灌木林,以川滇高山櫟為主的硬葉闊葉林從河谷到亞高山均有分布。主要治理措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發展特色農林業。
(四)喜馬拉雅山東段南翼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谷地農林業發展亞區
該亞區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翼,境內地勢從北向南降低,北部山脊多在6000 米以上。該區受孟加拉水汽影響大,降水非常豐富。區內氣候水平與垂直變化明顯,從南往北依次出現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和高山冰雪帶。隨氣候條件變化,從南部丘陵低山到北部高山依次發育了雨林及季雨林、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暗針葉林、灌叢草甸等生態系統類型,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境內河流侵蝕作用強烈,河谷深切,山地坡度陡峻。主要治理措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