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善同
《總部經濟周刊》:有人認為,從產業角度來看公司總部自身的活動屬于特殊的服務業。您認為總部經濟與生產服務業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李善同:生產性服務業是我正在研究的一個課題。在上個世紀80年代,當我們提出大力發展服務業的時候,頭腦中很自然閃現出這樣的概念: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二產業是工業,第三產業是服務業。具體服務業是什么?當時會簡單認為是餐飲、娛樂等為生活服務的“純粹性服務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逐漸調整,金融、律師、會計以及旅游、會展等此前歸類比較模糊、難以定位的產業逐漸發展壯大,甚至能獨立支撐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這些新興產業已經完全不同于我們頭腦中那個“藍領服務業”,而是為生產制造服務的白領產業——生產服務業。因此,我認為服務可以分生產性服務業、流通性服務業、生活服務業、社會服務業。
總部經濟的發展應該歸結到產業服務業的范疇。公司總部的各項活動其實也是為生產制造直接服務的行為,國外也有將其劃分到第四產業的范疇。無論怎樣劃分,無論是第三產業還是第四產業,生產性服務業都應該成為深入研究的對象。總部經濟也具備這樣的特質,值得深入地研究。
《總部經濟周刊》:全國各地的區位特征、資源條件、發展水平等因素差異性很明顯。但是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城市都相繼提出發展總部經濟。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可以發展總部經濟,什么樣的城市才真正具備發展總部經濟的條件?
李善同:一個區域或城市能否發展總部經濟應該有嚴格的標準和條件來界定。首先,市場所起到的主導作用最為明顯。如果一個城市開放程度滯后,市場經濟環境落后,那么這個城市根本不具備大量企業總部聚集的條件。除此之外,總部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一個城市所必須具備的。這其中包括城市的區域條件、人才和技術的聚集程度、交通運輸條件以及金融等現代中介服務環境等等。對比來看,我國各大區域經濟圈的核心城市更具備發展總部經濟的條件。而西部城市以及東北老工業基地等相對落后的區域中的城市,只能說具備發展總部經濟的潛力,現在還不具備形成總部經濟中心城市的條件。當然,因為具備潛力就不能完全否定其未來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形成總部基地的可能性。但是,在挖掘潛力、醞釀潛能的過程中切忌頭腦發熱、盲目跟風。
《總部經濟周刊》:目前許多城市在提出發展總部經濟的口號,但是在實施細則方面、具體政策方面思路并不清晰。與此同時,很多人都在簡化總部經濟概念,以為吸引一些具有總部功能的企業入駐就是總部經濟。您對地方政府發展總部經濟有什么建議?
李善同:政府在經濟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不光中國,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都是這樣,比如美國是市場經濟比較充分的國家。華盛頓律師占很多,他們的律師不光是打官司,還從事經營活動,和政府比較近,經常和政府打交道。但是政府不能因此主導市場,而是要科學的調控市場。
北京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發展總部經濟。這既是對總部經濟發展思路的肯定,也為發展總部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具體如何發展,現在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正像發展創意產業、發展循環經濟一樣,這些發展思路都很好,也很有價值。但是由于這些表象概念還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屬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其未來還有很長的路需要探索。這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取舍的過程,政府所應該做的是在發展一定階段之后及時總結,科學的引導其發展,而不是在發展之前主導性的干預一切。正像我先前提到的,發展總部經濟應該以市場為主導,而不是以政府為主導。
我對政府的具體建議是:首先必須認清當地具有一定的產業或者經濟的發展。如果這一地區沒有什么經濟活動,在那里建一個基地根本不能生存,經濟活動存在才有這種需求。其次,一些城市發展總部經濟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各地的總部經濟發展不能照搬,需要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包括大量企業在城市的聚集,第二、第三產業高度發達,尤其是為生產服務的第三產業要發達,例如金融業等。因此政府要在提高開放度、增強信息流通、發展決策資源方面多做工作,為吸引企業聚集培育良好的市場環境。
《總部經濟周刊》:很多人都在不同角度說總部經濟,總部經濟應該置身于何處已經變得眾說紛紜。您認為總部經濟要得到廣泛的認同應該在哪方面尋求新的突破和完善?
李善同:總部經濟不應該像目前流行的“美女經濟”或是“眼球經濟”那樣成為一個模糊的概念。總部經濟應該更系統、科學,更具前瞻性和指導性。目前,總部經濟尚缺乏可量化的衡量標準,缺少微觀層次的理論支撐。以前我們講了很長時間的服務業,但是國外的服務業發展很快,國內的服務業還沒有發展起來。整個服務業每年的增長仍然低于GDP的增長速度,服務業發展存在很多問題。為了實現服務業真正發展,北京“十一五”中特別講到服務經濟,提出服務業的比重要占到50%以上才能叫服務經濟。有了這樣一個標準之后,服務經濟就變得相對明確。
(文章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