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已經從出口行業傳導至與出口相關的原材料、加工、運輸等眾多行業,從沿海發達地區擴散至內地邊遠地區,從中小企業蔓延至國有大中型企業。
由于國內銀行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程度還不深,加之近年來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實行隔離,以及監管部門審慎監管政策的有效實施,因此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直接沖擊并不大,國內銀行受到的直接損失是有限的。然而,國際金融危機對于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多地作用于銀行,國內銀行正面臨著不斷加大的風險、經營與盈利的壓力。
應當看到,當前形勢盡管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構成了嚴峻挑戰,但同時也蘊含著不少前所未有的機遇。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為保證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生態建設和災后重建等領域投入巨資,并出臺一系列措施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農業工業化進程。這將極大刺激國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4萬億元資金的投入提供了相應的信貸需求,特別是為銀行適時介入和拓展政府融資平臺、項目融資、中長期貸款、銀團貸款等業務提供了新的機會。
第二,市場主體結構的重新洗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將使市場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企業間新一輪的并購、重組浪潮將再次掀起。最新一期湯森路透亞太區并購季報顯示,全球其他地區并購活動在2008年均出現回落,交易額下降29.6%至2.9萬億美元,而同期中國并購活動仍保持強勢并飆升至歷史新高的1596億美元交易額,較2007年躍升了44%,預計2009年這一趨勢將得以延續。
第三,企業調整轉型的加快實施。為有效應對危機,企業紛紛轉變經營模式、優化產品結構、加強自主創新、實施技術改造和升級轉型,并且更加注重多產品、多客戶、多渠道、多市場的營銷策略。比如,在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較為嚴重的珠三角地區,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主動調整轉型的步伐普遍加快,通過出口轉內銷、完善產品設計能力、加大科研投入等手段加速實現從生產型企業到市場型、創新型企業的轉變,僅半年時間,東莞市已有47家來料加工企業轉為了三資企業,有52家企業積極進行自主品牌創建申報,佛山市僅南海區一個區就已經有200多家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成功。另一方面,各級地方政府從資金、土地、稅收等多方面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減輕企業負擔,優惠政策之多、扶持力度之大,為多年來所罕見。通過自身的升級轉型以及政府的有力扶持,企業抵御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將得以明顯增強。這減少了銀行的經營風險,也有利于銀行更好地拓展業務,特別是中長期貸款、股權融資、應收賬款保理融資等融資業務。
第四,居民資產配置的動態調整。近年來,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金融消費觀念的更新,居民的理財需求和財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種趨勢并不會因國際金融危機而發生逆轉。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國內銀行理財產品發售規模超過2.3萬億元,約是2007年發行額的3倍。而且,隨著市場波動的加劇,居民對自身資產池的結構調整更加關注,對資產配置動態調整的意愿更強。因此,只要銀行不斷豐富產品體系,主動適應客戶需求變化,當前形勢下財富管理業務和私人銀行業務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第五,同業競爭格局與策略的悄然變化。國外許多大的金融機構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受到程度不同的沖擊或損害,從而使一些優質高端客戶選擇到中資銀行開辦業務,中資銀行的聲譽顯著提高。在國內銀行市場上不少同業實施了客戶結構和業務結構調整策略,收縮或退出了某些業務與市場,進而為其他銀行有選擇性地介入騰出了相應的空間。另外,當前基金、證券、信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抱團過冬的合作意識明顯增強,這給銀行更好地拓展同業業務和開展產品交叉銷售帶來了大好機會。
第六,直接融資工具的快速發展。為了擴大社會投資和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政府加大債券市場擴容力度,除積極鼓勵企業發行企業債、公司債和中期票據等傳統債券品種外,還積極推動可分離債券、浮動利息債券、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及集合債券等新型債務融資工具發展。據統計,2008年全國包括公司債、企業債、短期融資和中期票據在內的信用債發行量達到9433億元,是2007的1.72倍,而今年的發行量有望達到1.2萬億至1.3萬億元。
第七,產業區域轉移的加速推進。在成本增加和市場萎縮的雙重擠壓下,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產業逐步梯次遷往內地。
總之,面對當前挑戰與機遇并存、困難與希望同在的形勢,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危中求機,學會用辯證統一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問題、研究辦法、制定對策,堅持做到“既審慎又積極”,銀行業就一定能夠順利度過經濟嚴冬,保持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作者系招商銀行行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