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2月中國外匯儲備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后,中國外匯儲備不斷創出新高。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08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余額達19460億美元,幾乎是日本的兩倍。而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不斷深化,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經濟體的市場流動性日益緊缺,中國如何利用手中的巨額外匯儲備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國人關心最多的,是如何充分利用這筆巨款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利益服務,防止外匯財富因為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而縮水。
在“焦點多棱鏡”這個觀點交鋒的討論平臺上,《環球》雜志本期邀請了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教授、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研究員、中國美國經濟學會理事何偉文先生和經濟學家孫飛,請他們就如何利用近2萬億外匯儲備的問題發表看法。
焦點一:外匯儲備可以買什么
陳鳳英: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現在國際上大宗商品的價格很低,包括石油、銅、鐵等的價格都在下降,這是我們購買這些戰略資源的好時機。
除了采購,我們也可以到國外投資一些資源開發項目。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發達國家的資金撤出了在非洲、拉美等地區的資源開發項目,我們就可以增加在這些國家的投資,這不僅可以保證中國的資源供應,對這些資源國來說,我們的投資對他們也是一種支持。
從長遠來看,工業化和城市化在全世界還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資源價格還是會保持在高位。我們這時候進入資源領域是有利的。
另外,我們可以向一些國際穩定基金投資,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當然我們也要有條件,要提高中國在這些機構的話語權。還可以和一些周邊國家加大貨幣互換,這對人民幣區域化和國際化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還可以拿出一部分外匯儲備設立貿易支持基金,當進出口企業出現支付問題時為它們提供支持。
在考慮外匯儲備的運營時,我們必須考慮到短期要保值,中期要有收益、要增值,從長期來看,則要關注戰略利益,有時候要考慮到外匯儲備使用的國際關系影響。
孫立堅:外匯儲備最主要的功能是保證國家貨幣體系的穩定,在外匯市場出現動蕩,人民幣大幅度貶值的時候,外匯就可以保證人民幣的穩定。這需要我們有一定量的流動性外匯儲備,主要是外幣現金和外國國債等等。當然,我們的貨幣體系現在處于穩定平和的狀態,沒有出現危機,我們不需要保留太多的流動性外匯。那么就要從其他方面看看這個外匯的購買力能不能為國家創造財富。
這些外匯儲備有兩種用途,一是投資,把錢給企業,讓企業到國外去進行投資運作。在國外運作都需要用美元、歐元這種國際硬通貨。我們現在主要在非洲、拉美等地區投資,主要集中在資源領域,進行一些戰略投資。
另一種用途就是消費。當然我們不會學有的國家的做法,把錢發給大家,然后大家拿著錢到處消費,把錢送給外國,本國經濟反而衰退了。我們要買的東西必須和國內的工業生產掛鉤,也就是去買一些工業生產需要的材料,例如原油、鐵礦石等,當然還有先進的技術。
日本當時在經濟騰飛的時候,買了很多美國高附加值的東西,雖然很貴,但是技術含量高,買回來以后把設備拆解開來,然后去研發,最后生產出比美國更好的東西。我們也應該向日本學習,買高附加值的東西回來然后研發,打出我們中國品牌的東西。
當然,目前我們在進口先進技術設備時遇到很多阻力。西方國家為對華高科技出口設了很多門檻。但是我們還是要爭取,尤其是現在發達國家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我們在談判中是有一些優勢的。
孫飛:外匯儲備是國際貨幣,在境外要花在最有用、最具有升值潛力和投資價值的地方,要用在中國的短板上。什么是中國的短板呢?高新技術的引進應該是一個重點,好的技術是中國比較缺乏的。另外就是戰略性物資的儲備也很有必要,包括能源、礦產及一些不可再生的資源等。黃金這樣的硬通貨也可以在考慮范圍之內,畢竟它有保值的作用。
何偉文:要正確看待我們的外匯儲備,不要以為2萬億是個很大的數字,實際上這僅僅是官方儲備,按全部外匯儲備量來說,中國不是最多的。日本光民間就有3萬億儲備,2萬億這個數字對于中國這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并不算多。而且這些外匯儲備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還面臨風險,拿俄羅斯來說,5個月的時間里外匯儲備就下降了35%,因此外匯儲備作為國家的命根子,還是多一點的好。而在如何管理外匯儲備的問題上,需要務實。
有人建議將外匯儲備投資于海外資源、礦山和石油等。但這里同樣有風險要防范。以石油為例,如今,石油在國際市場上不僅僅是能源產品,更早已成為金融產品,甚至是金融衍生品。國際油價一年來暴漲暴跌我們都看到了。這些風險需要我們防范。
焦點二:美國國債,增持還是減持?
孫立堅:外匯儲備除了用于保證本國貨幣體系的穩定之外,另外就是用于對外貿易和投資。貿易方面,我們去國際市場上采購東西,但現在我們需要的東西也不需要大規模引進和采購,我們只要拿出一部分外匯儲備去買高附加值的東西,剩下的錢用不了,還需要尋求保值甚至增值。那就需要對外投資。
而在目前的環境下,金融投資沒有太多的選擇。目前全球的市場,包括股票市場都很低迷,如果買企業債券的話,風險很大。而美國國債的信用比較高,因為美國政府破產這種情況是不大可能出現的。所以買美國國債在現在這樣一個惡劣的環境下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相對來講這算是一個比較好的投資方式。但是在經濟復蘇以后還是不是,這不見得。因為一旦經濟回暖,美元貶值是必然的,這樣的話投資美國國債收益就少了。
孫飛:在沒有更好的投資方向的情況下,購買美國國債是相對安全的選擇。而從多元化投資的戰略指導來看,我們需要減持部分美國國債,將外匯儲備投資到其他的領域。
何偉文:中國擁有這么多官方外匯儲備,必須有個投向。就對外投資而言,至少有三種用法:第一,投資外國政府債券或存外國銀行;第二,投資國際金融產品;第三,投資實業。我們在第二種上吃過虧,還不具備國際玩家的能力。從以前的事實來看,金融債券、金融衍生品是不適合我們的官方儲備投資的。相比之下,購買美國國債比較安全,因為它是政府信用,但美國國債不能作為外匯唯一的投向。
陳鳳英:我們現在的外匯儲備中,有相當的一部分是美國政府債券。我認為這樣做是合適的。這基于兩個基本的認識。第一個是我們認為,美國雖然現在遭遇了非常困難的局面,但它還是世界第一的強國,美國在調整以后,還是可以保持現有的世界霸主的地位。第二,在國際貨幣體系里,美元還是處于一種不可挑戰的地位,歐元、日元現在都還不能跟美元相提并論,它們不能替代美元的地位。
既然說美國不會倒,美元還是一種主導貨幣,那么我們還是可以持有美國國債的。在全球經濟低迷、其他投資都可能虧損的情況下,這種以美國國家信用作擔保的債券,還是很好的投資渠道。畢竟美國國債還是有利息的,雖然利息很低。
另外,在全球經濟陷入危機的情況下,中國增持美元資產,尤其是美國國債,也是承擔國際責任的一種表現。在全球化的局面中,美國經濟出問題,世界經濟就要出問題。在危機打擊之下,美國經濟陷入衰退。要刺激經濟,美國需要大量的資金,要得到資金,就需要發行國債。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為什么將她的首次出訪選擇了亞洲國家?因為美國需要亞洲國家去持有他們的國債,支持它的經濟刺激計劃。
當然,這也是互利的。中國借錢給美國,可以使美國少發行貨幣,避免美元貶值可能引發的惡性通貨膨脹,造成資源價格上漲,對世界經濟以及中國經濟產生更大的沖擊。
孫立堅:是的,如果現在中國不利用外匯儲備去幫助美國的話,實際上對全球經濟都不利。如果我們不買美國國債,不把錢借給美國,那么美國需要錢,它還有幾種方式可以解決。第一種是印鈔票,這樣就糟糕了,這樣我們7000億的美國國債資產就會縮水,因為美元貶值了。這對世界經濟的沖擊也是巨大的。所以不能讓美國用印鈔票的辦法來解決需要錢的問題。
不印鈔票,美國還可以賣東西來換錢,比如向一些國家和地區銷售武器。軍售除了政治考慮之外,美國需要錢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有些這樣的舉動對中國的戰略安全利益也是不利的。
所以,在目前的情況下,中美兩國要合作,分道揚鑣不是理智的做法。等到經濟復蘇了以后,我們再慢慢擺脫對美國經濟的依賴。
焦點三:海外并購,時機好不好?
孫飛: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現在很多企業的股權都貶值了90%以上。我覺得現在是買入一些未來具有成長潛力的藍籌股的好時機。我們可以買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和企業的股票,比如美國一些銀行和大公司的股價已經很低了,可以考慮進入。在這一方面,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要在能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爭取進入我們需要進入的領域的國際特大型企業,并爭取控股。當然,沒有話語權、不具備控制權的不做。在控制風險方面,第一道防火墻是價值評估,第二道是控股,另外還需要警惕國外的貿易保護主義,做一些相關的政策研究和投資環境評估。
通過國家的主權基金投資往往比較敏感,容易讓別國有經濟安全受到威脅的聯想。因此要鼓勵企業自主的投資行為,或把資金分散到一些機構和企業去對外投資。另外,還可以以香港為平臺進行對外投資。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它很國際化,也很規范化,沒有太多的法律障礙。
陳鳳英:在目前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在投資方面進行全球布局是很重要的。現在來看中國的一些投資虧損很厲害,比如黑石、摩根斯坦利等,但是不能排除幾年以后他們的股價會上升,投資要看長線。以前我們國家沒有出去的機會,現在有了,就應該抓住機會。我們要看開一點,該并購的就應該并購。因為可能3、5年以后就沒這個機會了。國外企業流動性緊缺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還有資金,那還是應該進去的。我們救了他,自己的企業也擴展了。我們要做的是戰略投資,不要用戰術性的眼光去看問題。
孫立堅:在海外金融投資方面,事實上我們之前也進行了一些嘗試。比如用一部分外匯儲備成立了中國投資公司,對外進行投資,希望在保證外匯儲備流動性的同時能夠創造財富,實現增值。中投購買黑石集團的股份,就是想通過對黑石集團的長期控股來獲得收益。盡管這些投資現在的情況糟糕,但這已經是中國外匯儲備使用上的一個突破。金融風暴告訴我們,把錢交給別人,不知道別人在做什么是最危險的,還不如自己去選擇企業。但是現在歐美的企業都很糟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們現在去并購的話風險很大。
焦點四:外匯儲備與內需有何關聯
孫飛:中國的外匯儲備在國外購買了技術,投資了金融或實業,都會間接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間接起到促進內需的作用,形成良性互動。
陳鳳英:中國拉動內需,國內的資本不是那么缺乏,不需要動用外匯儲備。雖然有報道說2009年全國財政預算赤字可能高達9500億,但危機時期的財政赤字我認為還是允許的。
現在的問題是,國家統計局的數字表明,我們的存款很多,儲蓄率太高。儲蓄率高有社會保障不足的原因,也跟中國人的習慣有關,中國人就是愿意存錢。一個中國人到了美國,跟美國人享有一樣的社會保障,他還是會存錢,而不會像美國人一樣超前消費。為了擴大內需,我們需要改變一下我們的生活方式。當然社會保障方面也要多做一點,減少人們的后顧之憂。
總之,我們刺激內需還是有很多手段的,完善社保制度,增加對弱勢群體的支持,減少貧富差距等等。我們還沒有到要用外匯儲備來拉動內需的地步。
孫立堅:用外匯儲備來擴大內需的說法是錯誤的。首先,外匯是外幣資產,是不能在國內消費的,在國內購物我們只能用人民幣。老百姓手里有外幣,只能用來購買進口的產品。這種消費不是帶動自己國家的生產能力,而是把錢流出去了。我反對靠進口來消費的做法。
另一方面,將外匯資產大規模分給百姓的做法是非常危險的。我們看到俄羅斯當初把國有企業的所有股權平均分配給了所有國民,但老百姓覺得手里的股票對自己沒什么用處,他就要尋求變現,賣給大集團。結果現在俄羅斯只有幾家壟斷的大集團公司,老百姓手里沒有什么股票了。這種情況在中國也可能發生。如果每人發幾百美元,外幣在國內的流動性很差,他就要尋求換成流動性好的人民幣。這就會出現外國的一些投機機構來收購這些外幣。那么老百姓就可能愿意用分到的外匯資產跟外資機構去交換。這樣就危險了,大量的外匯儲備集中在外資機構手里,一旦危機出現的時候,可能連政府都抵擋不了這些投機機構。
國家持有外匯儲備的第一大目標是保持自己貨幣體系的穩定。現在通過分發以后,國家的外匯儲備減少了,而通過市場的收購行為,外匯儲備都集中在少數人手里,這會是一個禍害。(記者 辛省志 謝黎 實習記者 陳姿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