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在上海市和廣東省內四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專家認為,這將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使用范圍和地位。(《新京報》4月9日)
在金融危機的惡劣環境下,我國開始在四個發達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無疑是條振奮人心的消息,各大門戶網站都把這則新聞放在顯著的位置。可以預見的是,此項公共政策的隆重推出,會降低貿易成本,有效規避匯率風險,同時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實際上,自2007年以來,人民幣國際結算已悄然展開。當年5月,東盟10國以及日本、中國和韓國的財長達成建設區域性外匯儲備一攬子貨幣體系協議時,就明確了人民幣是本地區最重要貨幣之一的地位;2008年底,國務院正式確定對“廣東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云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同年底央行和韓國銀行宣布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1800億元人民幣∶38萬億韓元,人民幣首次以官方的姿態順利走出國門;緊接著,今年元月,央行又與香港金管局簽署2000億元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
人民幣大踏步向國際化邁進,不少人都表現出少有的興奮,甚至有網友認為,倘若人民幣結算試點運轉成功的話,人民幣必將在國際貨幣流通領域擁有話語權,與世界貨幣霸主美元抗衡,成為平起平坐的兄弟。
網友、專家學者對人民幣盡快走向國際化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對待人民幣國際化問題,卻需要審慎,不能不切實際地高估人民幣地位和作用。倘若人民幣真的能與美元抗衡,稱兄道弟,起碼應具備三個前提條件:
一方面是經濟綜合實力。盡管我國現在的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額,分別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三位,但與美國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經濟總量僅相當于美國的23.7%,進出口貿易總量與美國相比較差距仍舊太大。美國仍是唯一的超級大國。正因為如此,就連世界經濟第二、三大強國的日本和德國,都不敢輕言使本國貨幣與美元抗衡。
與此同時,還必須有一個成熟的儲備貨幣機制。現在,我國的匯率機制和框架,還未架構完善,如果國際化程度在未達到的情況下,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不僅有很大的風險,更為重要的是,也不能體現其投資和財富功能。
此外,人民幣國際化不僅是價格、數量的問題,更涉及我們的金融管理水平、認知能力、監管能力等多方面的內容。譬如,正在世界流通的第二大貨幣歐元,從1999年開始發行至今已有10載,因監督、認知等方面配套措施不盡完善,始終仍未撼動美元霸主地位,更遑論人民幣剛剛向國際化才邁出了一小步,就開始向美元叫板。
因此,對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我們別輕言人民幣能與美元抗衡,惟有結合我國的國情,一步步地來,腳踏實地地干,才有可能早日打破美元壟斷地位,對美元的霸主地位形成有力的制衡,從而擁有更多的國際金融話語權。(吳睿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