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短片)
解說:
昨天,《食品安全法》執法檢查報告提請全國人大審議,這也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罕見的對一部法律當年實施,當年就開展執法檢查。
據這份檢查報告顯示,目前食品安全法執行過程中尚存在著監管體制改革不到位,配套法規仍滯后,安全標準數量少、指標粗等七個的問題。
而本周三,國務院任命張勇為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該機構2月6日宣布成立,被公眾寄予厚望。
朱永新(全國人大常委委員):
食品安全委員會成立以后,應該說還是任重道遠。
解說:
的確,食品安全工作任重道遠,面對頻發的食品安全事故,推動制度完善的同時,也需要有所作為。此次武漢的檢測與禁售舉動,從中我們或許能夠得到啟示。這次武漢檢出問題豇豆的設備是氣相色譜儀,從美國引進,每臺價值40多萬元,是農藥殘留檢測的精密儀器之一。這種定量檢測所需時間大約要6個小時,過程也比較復雜。
楊唐虎(武漢市農業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處副處長):
我們武漢市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投入是比較大的,當時我們市一級投入了2200多萬元,購置檢測設備和檢測儀器,從2006年開始,2007年、2008年、2009年,每年市級這一塊的檢測經費在100多萬元以上。
解說:
資金、設備,以及檢測的耐心,都說明排毒并非不可行,但是其推廣價值卻也被打上了問號。海南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相關人員接受采訪時說,在農產品市場準入的檢測過程中,全國普遍采取快速定性檢測法,這種檢測的優點是速度快,費用極為便宜,缺點是檢測并不徹底,而最為徹底的檢測方式——定量檢測費用昂貴,時間長,不適合農產品。對于市場來說是不現實的檢測方法。
根據調查,在豇豆產地之一的海南陵水縣做定量檢測的儀器全縣只有一臺,因攜帶不方便,目前放在農業局辦公室,基本只用于摸底調查檢測。陵水的例子也提醒我們在基層地區,如何保證食品安全,挑戰或許更大。
記者:
武漢市農業局在食品安全衛生安全方面的監管,日常都是采取哪些措施呢?
楊唐虎:
我們在全市建立三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第一層就是我們的市一級和區一級農檢中心負責對轄區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抽查。第二層就是我們的生產基地,我們的蔬菜基地都建立的質監機構,蔬菜在上市之前進行自檢,自檢合格以后才能上市。第三層是經營單位自檢機構,包括第一是批發市場,第二是集貿市場,第三是超市,這方面他們建立了自檢機構。對銷售蔬菜實行最后一道把關,通過質監合格才能夠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