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2009年全國“兩會”
環保部就"當前環境保護形勢和任務"答問(實錄)
環保部就"當前環境保護形勢和任務"答問/要點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 中國網 曾志
今天上午11時,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當前環境保護形勢和任務”專題采訪,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吳曉青,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司長翟青,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司司長祝興祥,環境保護部生態保護司司長莊國泰接受中外記者采訪。
有記者問,為拉動內需,國家環境保護部在環評管理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的效果怎么樣?對此,吳曉青表示,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決策部署,我們結合環境保護工作的實際,認真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保增長方面,我們主要采取了四個方面的措施。
第一,加強指導,完善制度。我們在第一時間向全國環保系統傳達了中央的精神,指導全國環境保護系統要認真為保增長、調結構做好服務。同時,要妥善地處理好把關和服務、當前和長遠、效益和質量、宏觀和微觀的關系。也就是說,在做好環評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妥善處理好四個關系。
同時,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指導,我們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指導地方做好工作。比如我們出臺了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分級審批規定,這個規定解決了什么?解決中央批什么項目,地方批什么項目。與此同時,我們又配套出臺了第二個文件,叫《環境保護部直接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建設項目目錄》,這個文件解決該批什么項目、不該批什么項目,中央批什么類型的項目、地方批什么類型的項目。所以這兩個文件的搭配,中央批什么類型的項目,地方批什么類型的項目,該批什么類型的項目,不該批什么類型的項目,這樣就有效的解決好了服務工作,解決了微觀和宏觀的關系。
第二,分批審查,減少程序。我們對不同項目采取了不同審查程序,及時召開專題會、常務會,審議符合國務院確定的拉動內需、要求盡快上馬的項目,對不符合條件的項目,我們及時向業主作出解釋,說明不予審批的原因。
第三,便民高效,縮短時間。項目受理的時間我們從原來的5天縮短為現在的2天,項目審批會議的次數由原來一個月一次調整為現在的一個月兩次,有些項目還是隨到隨批,為保增長做好有效服務。
第四,分類評估,簡化流程。在確保環評質量的前提下,按項目的環境影響大小,實行分類評估、分類審查、分類確定時限,對“兩高一資”項目嚴格執行環評制度,從源頭上控制其過快增長,而對其他的環境影響相對較小的項目簡化項目評估的流程。
吳曉青說,自中央出臺關于擴大內需、促進增長部署以來,截止到2月底,我們共受理了環評申請195個,同期批復了246個,涉及到的項目總投資是9700多億,其中涉及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53個,總投資2800多億。我們還針對鐵路建設投資加快的新情況,主動與鐵道部進行溝通,探索建立現場評估聯合審查的機制,加快項目的審批速度。與此同時,我們在提高審批效率的同時,對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從嚴把關,對存在環境隱患的總投資的1040億的14個化工、石化、鋼鐵、火電、造紙等項目實行了暫緩審批或者是不予批復。通過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