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希望中印媒體成兩國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印駐華大使:形象和現實息息相關 中印應增加了解][張炎:把握機遇深化合作][周明偉:加強文化交流 促進中印關系發展]
中國發展門戶網3月30日訊 2010中印發展論壇3月30日在北京舉行,論壇由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主辦,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承辦,主題是“發展中的中印關系”。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電子分會常務副會長龔曉峰先生在會上做了題為“中印IT產業合作前景”的演講。以下是演講全文: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電子分會常務副會長龔曉峰 中國網 楊楠
中印IT產業合作前景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電子分會常務副會長龔曉峰
大家知道,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印度的經濟增長遠遠高于世界GDP的平均增長,兩個國家都被譽為“金磚四國”的重要成員。二十一世紀八十年代中國GDP平均增長9.1%,九十年代中國GDP平均增長10.3%;印度八十年代平均增長5.9%,九十年代平均增長5.5%。
中國對印度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流量與存量表(圖),從這個表可以看出,到2009年9月底,中國企業對于印度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金額2.5億美元,主要領域在電子、通信、機械等等;到2009年10月底,印度企業在華累計實際投資33億美元,主要領域包括軟件、冶金、電器、醫藥等等。
下面的表是中國企業對印度投資的情況,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鋼鐵、工程建設三大領域。
再下面的表是中國主要IT企業對印度的直接投資概況,大家看到,這四個企業都是中國乃至世界比較有名的企業,中興通訊、華為公司、聯想集團、騰訊公司,還有其他的企業,我不一一說了。華為公司99年進入印度,2001年在印度成立華為印度研發中心,2010年到2011年,印度本地直接雇員將達到6000到10000人的規模,其中本地化率將達到95%。設在班加羅爾的華為公司是華為在海外最大的軟件研發中心,2008年華為在印度銷售額突破了13億美元。中興通訊2008年在印度的營業收入也突破了10億美元,占全球營業收入的10%。從2006年到2008年,中印貿易額翻了一倍,超過500億美元。
中國對印度的進口情況,2001年到2009年,以及中國對印度的出口情況,時間關系我不一一念數字了。這幾年,中國很多企業參加了在印度舉辦的各種展覽會,比如說我們在孟買有展覽會,在班加羅爾有展覽會,在新德里有展覽會,中國企業非常踴躍地到印度參加印度舉辦的各類展覽會,有的是國際性的展覽會。這些展覽會的主要產品,印度的客商對中國感興趣的電子產品主要包括電子元器件、移動通信手機、衛星接受器、個人電腦、PDA、筆記本電腦、辦公自動化產品、數碼影印產品、Mp3、Mp4等消費類電子產品。前兩天一個代表團回來了,在印度一個展覽會,中國的企業占到了將近三分之二。
中國軟件產業這些年發展非常快。到2009年,中國的軟件產業達到了9513億人民幣,2000年的時候只有593億人民幣。中國軟件產業的收入結構情況:軟件技術服務占22.4%,嵌入式系統軟件占17.6%,IC設計占2.3%,系統集成占23.2%,純軟件產品占34.6%。中國軟件出口到2009年達到了185億美元,2000年的時候這個數字只有4億美元。但是印度的軟件出口更快,印度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軟件出口國。我記得1998年的時候,當時印度政府出臺了108條政策,就是“信息技術超級大國計劃”,當時這108條最大的一個目的,主要是使印度的軟件出口(2008-2009財年)出口500億美元,我非常高興地看到印度這個目標基本上實現了,到470億美元,印度軟件出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做得非常好。中國在2000年的時候也制定了18號文件,也是關于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政策的。我們的軟件出口這幾年的發展也是比較快的,但是和印度比較起來,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我們的軟件出口跟印度比較:印度軟件企業主要的問題,我們分析,他們也存在著人才短缺的問題;第二大問題是雇員流失;第三個是通訊基礎設施相對比較弱一些。從總體規模來講,中國的出口比較小,但是中國內需市場比較大,所以兩個國家軟件產業總體規模相差不是很大。
中國、印度兩國在軟件出口外包的差距有拉大的趨勢,特別是中國在質量體系方面跟印度比差得比較大。比如說中國三十家大型軟件公司中只有6家達到了CMM5級或者4級,而印度前30家大型軟件公司全部達到了CMM5級或者4級,CMM是質量認證的標準,這是國際化非常重要的一個保證,的這方面我們還要向印度多學習。
印度軟件人才的供給能力相對中國來講也要強一些,大家看到,我們2008年180萬,印度是224萬,人才角度來講,我們差了44萬。
印度軟件人才的供給能力相對中國來講也要強一些。大家看到,我們2008年是180萬,印度是224萬,人才角度來講,我們差了44萬。胡錦濤主席在2006年11月22日在新德里印度科學宮演講,他指出鼓勵和支持兩國企業在信息技術領域開展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培育兩國合作的新增長點。溫家寶總理也指出,印度優勢在軟件業,而中國是硬件業,兩國都為擁有眾多人才引以自豪,全世界IT業市場在不斷拓展,我深信如果中印兩國攜起手來,就一定能夠在IT業界開辟一條新的道路,當那一天到來時,將意味著IT業亞洲世紀的到來。這是2005年4月10日訪問印度班加羅爾講的話。
龔曉峰個人認為,中國印度IT產業合作的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中國印度軟件與硬件產業互補性非常強。2009年,中國規模以上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收入51305億人民幣,軟件收入9513億,剛才已經指出了,軟件業相對比較落后。印度2008年到2009年財年電子信息產值36822億盧比,其中硬件9469億盧比,我粗略算了一下,整個信息產業產值大概是5580億人民幣,按1:6.6算,以現代匯率為準。軟件大概是4144億,包括國內市場,包括出口,大概是中國的一半,但是硬件如果是9469億盧比的話,大概是人民幣1400多億,只有中國的不到3%,也就是說中國和印度在硬件方面的合作空間還是非常大的,從我們參加各類展覽會能看得出來,印度對中國的硬件市場,包括元器件、配件這方面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中國還有“兩化融合”——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戰略實施,也為中印的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兩化融合,大家知道就是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其中軟件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工業軟件,行業應用的解決方案,將為我們軟件帶來很大的合作空間。
印度InforSense公司、TATA、Vpro 等軟件公司 已經在中國多年了,有非常好的成功合作的案例和豐富的經驗,特別是開拓中國市場合作的經驗,能夠為中國的“兩化融合”提供嵌入式的軟件,在各行各業中應用,也成立了一些合資公司。中印還可以共同推動IT培訓、教育,共同培養軟件人才,特別是幫助中國培養國際化程度更高的人才,這方面印度有很多經驗。印度IT教育與培訓體系比較完善,形成了高等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互補,與產業互動的軟件人才培養體系。中國軟件人才結構不夠合理,兩端的人才,高端這一塊,包括職業技工這一塊相對欠缺,特別是高端這一塊,稱為企業的發展瓶頸。中國軟件人才供給渠道相對單一,主要依靠正規學校和一些科研院所的學歷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還也很大的缺口,雖然這些年發展比較快。印度IT職業教育培訓機構進入中國多年,咱們有一些公司和地方政府也有比較好的合作基礎,印度IT培訓機構可以幫助中國培訓在工業領域實際操作能力比較強的軟件人才。
兩個國家還可以加強行業協會聯絡,共同搭建合作平臺,特別是IT產業發展的,比如說印度的NASCOM,是由最初的38個會員發展到目前1200多個,在維護印度軟件公司團體利益、推動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IT領域商會也可以學習印度的經驗,繼續發揮政策推動、政府支持、行業咨詢協調作用,為中國的IT產業做貢獻。還可以幫助兩國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在信息分享、技術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實現兩國行業的共同發展。還可以共同搭建展會、論壇等平臺,幫助中小企業參加國內外展會、展銷活動,幫助兩國企業了解和開拓對方的市場,幫助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
中國這幾年有很多博覽會、展覽會,我在這里也借這個平臺,希望印度的企業都來中國參加我們的博覽會、展覽會,比如說我們在深圳有高交會,每年一次,從99年開始到今天,在北京還有科技博覽會,在廈門9月8日有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南京還有軟件博覽會,在大連還有軟件交易會,北京還有軟件博覽會,所以我希望,印度的企業也都到中國,多看看,多走走。謝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