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大足“沸騰”了!
大足人很快不再把老外當稀奇,因為街上經常能看到成群結隊的外國人。人來多了,招待所的床位不夠用,學校、機關的會議室都成了旅館。“那時面條8分錢一碗,石刻門票是2角錢。”
據統計,1981年大足接待游客60萬人。當時,三洋錄音機風靡全國,穿著喇叭褲、拎著“三洋”來看石刻的重慶崽兒,讓大足人既稀奇又“看不慣”。
但蜂擁而至的游客也讓大足人長了不少見識。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大足人由此發現側耳根也可以吃,紛紛扯了來賣。還有一些老太婆和小孩,把冬菜、草編等土特產拿出來,在街上拉著老外買。
大足縣旅游局副局長尹愛民說,正因為旅游開發早,大足旅游業創下了多個全市“第一”:1981年,國際旅行社在大足設了支社,是重慶所有區縣中第一家;大足縣旅游局1985年成立,比重慶市成立旅游局還要早兩年;1995年修的大足賓館,是區縣中第一家三星級賓館。
商機來了
石刻當“教材”,第一個石雕賣了10元兌換券,可買20多斤豬肉
家住北山上的劉能風,心開始癢癢了。
劉能風是龍崗村農民,除了種地,還靠殺豬補貼家用。1980年4月的一天,他看到一個老石匠在路邊賣自己雕刻的小石像。“這也能賣錢?”劉能風忍不住看個究竟。
劉能風動心了。他把燦爛輝煌的北山石刻當“教材”,一有空就琢磨,躲到山洞里,找來質地較軟的石頭嘗試雕刻。
為啥要躲著?“人家都說石刻是神仙做的,我一個凡人哪里雕得出來嘛!”劉能風說,家人集體反對,老婆氣得邊哭邊罵他不務正業。
摸索了兩三個月,他對作品都不滿意。1981年3月,2歲的兒子拿著他雕的小石像玩,竟被一個外國人看中,給了10元兌換券,還送給兒子一個小紅包和一支筆——10元兌換券相當于18元人民幣,可以買20多斤豬肉!劉能風堅定了搞石雕的決心,他感受到當殺豬匠從沒有過的自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