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和諧文化的基本特征 ·深刻領會和把握黨的十七大主題
·推進黨內民主建設 增強黨的團結統一 ·反映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新提法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所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是一份“新”動民心的報告。國內學術界、理論界喻為“亮點紛呈”,綜合各類新觀點、新亮點、新目標,我談三個方面的個人看法。
理論的創新彰顯共產黨人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敢于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新經驗、新理論的信心。
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新的實踐,不斷總結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社會主義中國建設的新經驗、新理論,堅持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歷來就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同時又是全體共產黨人在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所形成的最新理論成果。
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以總攬全局的博大胸襟,以穿透時空的睿智眼光,在十七大報告里鮮明地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概括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整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內涵;全面系統闡述“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等重大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世紀里最新最重大的理論成果,在黨的指導思想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這里,可以用“一面旗幟、一個體系、一條道路”及科學發展觀來大致概括十七大報告在理論創新上的新成果。
“一面旗幟”,十七大報告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寫在主標題上,并鮮明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這是十七大報告的靈魂和標志。也是十七大報告最大的亮點,這一亮點向世人回答了我國“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這一事關全局的根本問題,為未來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個體系”,十七大報告里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這一凝煉概括,是對我們黨改革開放29年來理論創新新成果的總結和升華,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標志著我們黨在思想理論上更加成熟。
“一條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報告完整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其中,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社會”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范疇,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還提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相配套的五條具體道路,即: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
科學發展觀,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用大量篇幅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分析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產生背景和精神實質,使這一理論體系更趨完整成熟。我認為,科學發展觀理論基礎深厚,思想內涵豐富,內在邏輯嚴密,理論框架清晰,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科學發展觀貫通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多個領域,涵蓋了新世紀黨和國家建設的方方面面,構成了一個整體,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展的系統理論。
“一面旗幟、一個體系、一條道路”及對科學發展觀的完整表述,正是十七大理論創新的最大亮點。這些理論的提出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擅于探索發展規律、敢于探索新經驗、新理論的堅定信心。正是在新的理論的指導下,才有了我們對改革開放29年來尤其是十六大以后的5年來歷史進程的科學評價及對改革開放的新認識新定位;才有了我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心。
舉措的更新彰顯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一心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心。
在十七大報告里,諸多新舉措彰顯著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求真務實,銳意進取,一心為民,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心。
(一)政治領域的新舉措
1、政治體制改革增添新內容。譬如增添了“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完善民主監督機制,提高參政議政實效”。“發揮社會組織在擴大群眾參與、反映群眾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強社會自治功能”。“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干部擔任領導職務”。“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新的政治體制改革目標必將打造更為務實高效的政府。
2、“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納入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被納入中國特色政治制度范疇。這是我們黨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生動體現。
(二)經濟領域的新舉措
1、改革林權制度。報告指出: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這一舉措,將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也是黨中央關注“三農”,情系百姓,構建和諧社會的表現。
2、“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進單位入家庭。報告強調: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我認為,這是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措施,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新要求。
3、區域協調發展有新布局。報告強調: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4、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報告指出: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這一舉措,將提高基層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使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社會公共服務的陽光普照。
(三)文化領域的新舉措
1、十七大鮮明地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戰略任務和根本要求。
2、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報告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3、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報告倡導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并決定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5、建設“和諧文化”。提出“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
6、提出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
(四)社會領域的新舉措
1、建設生態文明。十七大報告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概念首次寫入中央文件,彰顯中央對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決心。從十六大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到十七大的生態文明建設,這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
2、明確把“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提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3、提出“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把“教育公平”提到“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的高度,強調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把十六大提出的“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目標改為“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4、“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報告提出,要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提高統籌層次,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等等。報告還把“社會救助”“慈善事業”等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之中,把基本醫療保險從“城鎮職工”擴大到“城鎮居民”,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范圍由“城市居民”擴大到“城鄉居民”。
5、“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報告提出: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表述的變新彰顯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雄心。
在十七大的報告里,與以往相比,出現了大量的新的表述,看似細節,實則字字句句都彰顯著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雄心。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建設”到“發展”。十七大報告在縱論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時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自黨的十三大以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十七大報告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表述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詞之變飽含著深刻內涵,表明我們黨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開始了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的新征程。
2、翻兩番:由“總量”到“人均”。黨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21世紀第一個十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到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比二〇〇〇年翻兩番。十六大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使“翻一番”的目標已提前在二〇〇六年實現。十七大報告將“翻兩番”的目標由“總量”變為“人均”。報告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兩番。”這一目標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把“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擴展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報告指出,要“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上述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個“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業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是我們黨對當今時代特征的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
4、“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過去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只改了一個詞,但是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不等于經濟增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國民經濟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關鍵一條是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重大進展。
5、在繼續強調“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五個統籌的同時,增加了“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和“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等內容。
6、在繼續重申“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同時,提出“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
7、“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轉變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別注重公平。”較之十六大的提法“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更體現公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