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三)2010年主要財政工作情況
1.圍繞全年預算目標,抓好增收節支。認真落實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財政激勵獎補機制,有效帶動各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做好做大財政“蛋糕”的積極性,市縣級收入快速增長,區域間發展更為協調。加強收入進度、結構的分析和預測,依法加強稅收和非稅收入征管,實現收入的均衡入庫、持續增長和平穩運行,全年預算收入任務超額完成,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收入質量進一步提高。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94.5%,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53.3%,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堅持統籌兼顧、有保有壓,優化支出結構,民生等各項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行政成本得到嚴格控制。全省財政支出增量中用于民生的比重達到75.O%。全省各級黨政機關公用經費預算壓縮5%,出國(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支出按中央政策要求實現零增長。密切關注財政支出執行情況,建立健全限時下達預算制度,嚴格預算追加,改革轉移支付管理方式,切實加快財政支出進度,支出執行的均衡性不斷提高。
2.圍繞保增長促轉型,優化財政資源配置。一是突出支持重點。大力推進“四大建設”、產業集聚區、海洋經濟、中心鎮、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建設。建立支持產業集聚區建設的引導機制,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平臺建設。安排海洋經濟扶持發展資金10億元,支持海洋經濟深化發展;安排中心鎮培育資金10億元,支持中心鎮特別是具備發展成小城市功能中心鎮的改革與發展;安排欠發達地區扶持資金20億元,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爭取中央新能源專項資金3.30億元,推進我省新能源、節能等新型產業發展。二是增強要素保障。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創新科技資金使用機制,推動技術創新。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支持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推進人才強省。完善生態環保財力轉移支付制度和穩定的增長機制,支持實施“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全面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實行節能環保和自主創新產品優先政府采購政策,推進全省污水處理和城鄉垃圾設施建設,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支持農業農村污染整治,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三是優化需求結構。完善促進消費的各項財政政策,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做好家電、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財政補貼工作,擴大消費需求。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優化投資結構,爭取中央發行地方政府債券80億元,重點保障我省中央投資公益類項目地方配套和杭黃鐵路建設。籌措落實省級外貿出口發展基金3.50億元,促進外貿出口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四是提升產業結構。落實省服務業發展引導專項資金,調整娛樂業營業稅稅率,推進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全面快速發展。落實工業轉型升級財政專項資金,重點推進工業龍頭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大財政支農惠農投入和政策實施力度,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3.圍繞社會和諧穩定,加大民生和社會事業投入。加大“三農”投入,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啟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全省各級財政投入“三農”資金944億元,增長23.9%。按照法定增長要求加大財政教育投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免住宿費政策,落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全面實施“校安工程”建設。完善中職學生資助政策,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和“高等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支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完善落實財稅優惠政策,支持開展穩定就業、預防失業和促進就業工作。積極落實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財政補助資金,全面推進我省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施。落實醫改財政投入,完善醫改財政經費保障機制。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多渠道補償機制,確保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正常運行。加大基本醫療保障投入,各市縣新農合人均籌資達到185元以上,各級財政人均補助達到l29元以上。支持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統一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政策,城鄉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達到人均20元以上。支持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村衛生室建設,推動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全省所有低保、五保和“三無”等特殊困難救助對象實行零起點按比例醫療救助。深化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推進新型社會福利體系建設。落實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財政補助政策,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進一步擴大農村住房保險,支持農村低保標準150%以下農村困難家庭危舊房改造。及時分配下達中央油價補貼資金,確保國家油價補貼政策和資金落到實處。籌措落實援疆、援藏資金,完成我省對口支援青川縣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支持公正執法、創新社會管理、化解社會矛盾,推進“平安浙江”建設。
4.圍繞“三個子”目標,深化財政管理改革。強化政府性基金、行政事業性收費等各項政府非稅收入制度建設,深化“收支兩條線”改革,規范政府非稅收入預算管理,實行“收入一個籠子”。健全預算定額標準體系,深化部門預算改革;建立以“五費合征”為核心的社會保險費可持續增長籌資機制,試編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加大對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統籌調配力度;編制政府性債務計劃,健全政府公共預算體系,推進“預算一個盤子”。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加快市縣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和財稅庫銀橫向聯網建設,積極推進地方公務卡改革試點,擴大省級公務卡結算范圍,加快“支出一個口子”。全省已有80個市、縣(市、區)實施國庫集中支付,18個市、縣(市、區)實施公務卡改革。積極穩妥推進“三位一體”組織管理改革,構建預算編制、執行、監督三者相互循環、互為前提、一體運行的“三位一體”財政組織管理框架,財政運行機制更加科學高效。建立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探索績效目標管理工作,選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和“計生兩免”項目進行績效目標管理試點,組織開展50個部門的l29個項目的績效自評工作,積極構建“事前目標管理、事中績效跟蹤、事后績效評價”的預算績效管理新機制。
5.圍繞科學精細管理,依法依規強化財政監管。以加強基礎、基層和干部隊伍基本為重點,扎實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依法理財,加強財政法制建設,積極穩妥推進預算信息公開。加強財政專項資金清理整合,重點做好省級支農、文化、衛生等專項資金的整合工作。加強財政支出項目審核,凈核減不合理資金105億元,審減率9.4%。開展對社會團體和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小金庫”治理,建立健全防范“小金庫”問題的長效機制。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出租、出借及對外投資行為的監管,建立行政事業單位有償使用資產的市場化運作機制。推進鄉鎮財政管理方式改革,加強鄉鎮財政管理。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按中央要求做好農林、衛生等領域政府外債項目的債務減免;清理化解省屬高校債務、義務教育債務以及鄉村公益性債務。全面清理核實各級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及其債務,切實加強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加強地方金融企業資產財務監管,防范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強化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整頓和規范財經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