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二、新一屆政府努力方向和2012年工作意見
各位代表,根據市第十次黨代會部署,今后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海西建設重大機遇,進一步敢為、能為、有為,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三化”并舉、“三群”聯動、“三維”對接,在更高起點上加快富民強市、和諧宜居進程,建設開放、文明、和諧、幸福的新福州。今后五年,新一屆政府的主要任務:一是全面完成“十二五”發展規劃,力爭地區生產總值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率先趕超東部地區平均水平,地方財政收入翻番;二是認真實施《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加快構建福州大都市區,凸顯省會城市的龍頭引領作用;三是爭取率先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會。為此,新一屆政府任重道遠,應在以下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努力在解放思想上實現新突破。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敢于突破常規、敢于先行先試、敢于擔當責任,堅決破除自滿、畏難、守舊的思想障礙,增強干事創業的志氣、勇氣和銳氣。牢固樹立和增強“大福州”觀念,進一步站位全局、開闊視野,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發展氛圍。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國有資產、投融資、公共財政、行政管理、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改革,推進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讓發展活力競相迸發、生產要素集聚涌流。
——努力在產業提升上實現新突破。增強傳統產業競爭優勢、提高服務業比重、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自然文化旅游中心、金融服務中心、信息研發中心、服務外包基地及海洋經濟強市,爭取形成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紡織服裝、石油化工、輕工食品、冶金建材等6個千億產業集群,培育15家以上百億企業。構建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爭創國家創新型城市。
——努力在對外開放上實現新突破。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進全方位、高水平的大開放,增創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開放新優勢。建設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城市,打造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和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推進閩都人才集聚工程,打造海西大都市區人才高地。把環境作為對外開放第一競爭力,按國際慣例辦事,按國際水平服務,使福州真正成為投資發展的“福地”和“沃土”。
——努力在統籌發展上實現新突破。更加積極地統籌城鄉一體發展,構筑“一核引領、兩翼崛起、三帶并進”的福州大都市區新格局,建設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更加積極地統籌區域發展,促進與平潭綜合實驗區的互動聯動發展和福莆寧同城化發展,提升對口支援、山海協作、區域協作水平。更加積極地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文化繁榮發展,爭取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發展水平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前列,確保成功舉辦第八屆全國城運會。更加積極地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爭創國家生態市。
——努力在改善民生上實現新突破。積極推動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力爭實現倍增。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切實保障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平安福州”建設,進一步打造人民滿意的幸福城市。
各位代表,2012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我們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嚴峻。做好2012年政府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以“穩”為基礎,“進”為關鍵,在“穩”的基礎上更多地著力在“進”,突出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進一步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初步安排2012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出口總額增長12%;按驗資口徑實際利用外資13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6‰以內;確保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為此,重點應抓好以下工作:
(一)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
強化內需拉動。堅持不懈打好“五大戰役”,大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初步安排“五大戰役”項目520項,總投資6667億元,年度計劃投資968億元;市級重點項目580項,總投資870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200億元。積極拓寬消費領域,促進居民文化、旅游、健身、養老、家政等服務消費,鼓勵發展電子商務、信貸消費等新型消費方式。積極申辦全國性、區域性展會,大力拓展會展消費。加強農村流通市場體系建設,繼續實施家電下鄉和“新網工程”建設,積極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繁榮社區商業,實施“便利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工程。
強化創新驅動和品牌帶動。積極推進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加快建設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爭取新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創新型企業與企業技術中心。加強科技成果轉化運用,促進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的有效對接,發展行業技術創新中心和軟件設計、集成電路、工業設計、動漫娛樂、信息傳媒等公共創新服務平臺,擴建金山科技企業孵化器。認真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大力推進企業品牌建設工程,培育、引進、扶持和保護一批品牌商標、名牌產品。落實和擴大甲供甲控政策,積極支持榕貨名優產品拓展海內外市場。
強化對企業及時有效幫扶。健全深入企業常態化服務機制,落實和完善促進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一企一策”加大對重點企業的幫扶力度。深化政銀企合作,建立重點企業資金鏈保障機制,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拓展債權融資、風險投資等直接融資渠道,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加強對企業的用工服務與人才指導,著力幫助企業解決用工困難。支持企業參加重點展會。對小型微型企業免征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從嚴控制并切實減少涉企的各種檢查、評比、表彰、達標、慶典、論壇、研討會、培訓、評價評估等活動。
(二)進一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實體經濟。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毫不放松地抓好糧食生產,發展壯大水產、果蔬、食用菌、茶葉、花卉、竹木等特色優勢產業,保障“米袋子”、“菜籃子”安全。鼓勵農業規?;?、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綠色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流通業,支持農業品牌創建,推進福清龍田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等現代農業基地建設。加強林業“五大工程”、“五大基地”建設。積極促進“農超對接”和“產加銷一條龍、農工商一體化”,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強農業“五新”推廣和農技服務。切實防控動植物疫病,嚴格農產品質量監管,積極推廣畜牧、水產健康生態養殖。加強農村土地整理開發復墾,落實補充耕地任務。
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認真抓好藍星化工、中國軟包裝、中化工程己內酰胺、寶鋼德盛不銹鋼、兆元光電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爭取引進落地中航國際通用飛機制造、神華煤電一體化等一批產業龍頭項目,力爭新培育3家以上百億企業和1~2個千億產業集群。大力推動產業向園區集中,提升融僑、元洪、江陰、濱海、青口等現有工業集中區,加快發展可門港工業區、長樂不銹鋼深加工產業園、連江鋁深加工園、福清光電科技園及洪寬機電園、長樂空港工業區、閩侯經濟開發區、羅源灣開發區、閩清白金工業園等一批新興特色產業園區。鼓勵企業組建戰略聯盟。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光電、軟件、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建設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園、生物醫藥和機電產業園、福興智能化產業園區,推動普天新一代信息產業研發和生產基地、聯通東南區域云計算產業園、移動福建數據(云計算)中心等大項目落地,力爭新增5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兩江四岸”高端服務業產業帶,打造海峽金融商務區、閩江北岸中央商務區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加快建設泰禾城市廣場、蘇寧廣場等一批城市綜合體,爭取引進落地中石油、中石化福建區域總部及華潤城市綜合體、中金國際交易中心等項目。積極推進海峽鋼貿城、醫藥城、建材市場和中儲糧長樂直屬庫等項目,加快建設物流分撥中心、配送中心,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推進鼓樓區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洪山先進技術服務產業園、臺江區海峽電子商務產業基地(二期)建設,培育壯大總部經濟、樓宇經濟、會展經濟。做大做強福建海峽銀行、福州農村商業銀行,鼓勵在榕金融機構發展壯大,廣泛吸引金融機構落戶福州,支持發展產權交易中心、債券市場等金融平臺和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金融組織,加快建設海西現代金融中心。發展溫泉游、閩江游、文化游、生態游、鄉村游,推進三江口、貴安、桂湖、瑯岐、青云山、東壁島、鼓嶺等一批高端旅游綜合體建設和旅游片區開發,建成溫泉博物館,爭取“三坊七巷”創建5A級旅游景區,加快打造海西重要旅游目的地。推進游艇碼頭建設,培育發展游艇產業。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爭取進入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行列。
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緊緊抓住建設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的機遇,全面推進“海上福州”建設。認真實施“以港興市”戰略,加強福州港資源整合、泊位建設、航道疏浚、航線開辟,積極打造國際航運樞紐港。加快福州保稅港區建設發展,充分發揮其政策功能優勢及作用。大力推進“兩翼”港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臨港工業、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海洋運輸、濱海旅游、海洋生物醫藥等“藍色產業”,加速構建羅源灣、閩江口、福清灣、興化灣北岸等海洋經濟集聚區。加快海峽西岸(連江)水產品加工基地、海西遠洋漁業產業園建設,扶持壯大遠洋漁業、水產加工業,有序拓展灣外養殖。實施“碧海銀灘”工程,科學合理開發海域、岸線和海島資源。
(三)進一步加快構建福州大都市區,統籌推進城鄉一體發展。
全面構建大都市區發展新格局。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地加快編制福州大都市區發展規劃。全力推動馬尾新城和南臺島、晉安等區域成片開發建設。統籌推進福清、長樂、閩侯、連江等周邊縣(市)同城化發展,加快拓展中心市區。加大扶持力度,積極把閩清、羅源、永泰培育成為大都市特色功能承載區。加快推動福莆寧交通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作、公共服務互動對接,促進福莆寧融合發展、連片繁榮。加強閩東北五市區域協作,推動福州—寧德—南平—鷹潭—上饒發展軸聯動發展,壯大海峽西岸東北翼增長極。
大力建設馬尾新城。把馬尾新城作為中心城市東擴南進、沿江向海的主攻方向和新區拓展的重要載體,深化和完善馬尾新城總體規劃,構建“兩組團一廊道”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瑯岐閩江大橋、南江濱大道東段等項目,動工建設馬尾大橋、沈海高速亭江互通及接線工程等項目,抓緊東部快速通道、三江口—營前橋(隧)工程、福馬鐵路改建城市輕軌等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打造快安商貿文體中心、馬江文化休閑綜合體、江濱總部聚集區,合理布局和建設三甲醫院、知名中小學校等社會事業及公共服務項目,進一步提升馬尾新城綜合服務功能。
加快提升中心城區功能品位。切實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提高建設的水平。認真抓好海峽國際會展中心、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火車南站、火車北站周邊及橫嶼、光明港片區等城市組團建設與景觀改造,繼續提升金山、五四北等片區,打造具有現代風貌的城市建設精品。堅持多拆少建,疏解老城區人口,實施中心城區200萬平方米危舊房(棚屋區)改造,啟動南街、津泰路改造,加快“城中村”改造。持續推進光明港、新店溪、新西河、潘墩河等內河綜合整治,力爭啟動內河生態補水工程,努力實現中心城區內河“水清、河暢、路通、景美”,推進城市“綠道”、慢行系統建設。認真實施“點”、“線”、“面”攻堅計劃試點,進一步改變城市環境和面貌。規范和提升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加快解決無物業管理小區問題。持續開展市容環境衛生、交通秩序、違法建設、非法采運砂等專項整治,建設數字城管系統,提高城市綜合管理、動態管理、精細化管理水平。
切實增強中心城市承載能力。進一步拓展對外聯接通道,支持航空公司在榕設立基地公司、開辟重點航線,加快建設向莆鐵路、合福鐵路福州段,江陰港、可門港鐵路支線,福永高速公路等項目,動工建設京臺建閩高速公路、湄重高速公路福州段等項目,推進繞城高速公路東南段、福銀高速公路閩清梅溪互通等一批項目前期工作。進一步完善和提升市區路網,動工建設湖東東路、浦黨路等一批項目,改造提升五一南路等8條市政道路,啟動實施金雞山隧道整治等項目,爭取建成螺洲大橋等12個項目。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新增更新公交車450輛,新建公交場站10個,新辟、優化公交線路47條,推進城區地下、立體公共停車場建設。全線推進地鐵1號線建設,爭取動工建設地鐵2號線。實施地下綜合管溝建設試點和交通信號燈、支路街巷路燈更新改造,力爭完成市區架空纜線下地工作。加快建設福清核電站1號~4號機組等一批能源項目。推進三江口防洪工程、瑯岐防洪防潮工程等防災減災工程建設。
積極支持和融入平潭開放開發。堅持資源共享、合作共建、互利共贏,認真落實與平潭綜合實驗區合作框架協議。推動基礎設施、市政設施等向平潭延伸拓展,支持平潭第二通道、島外調水、供電走廊等工程建設,加快漁平高速公路延伸線、長平高速公路等項目建設。強化產業對接合作,大力爭取平潭綜合實驗區優惠政策向福清、長樂等周邊地區輻射。以“海峽號”高速客輪開通為契機,聯手開發“福州—平潭—臺灣”一程多站式旅游產品,構建海峽兩岸海上便捷通道。繼續在科技、教育、醫療衛生、人才和干部培訓交流以及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為平潭綜合實驗區提供支持與服務。
統籌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強對縣域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支持縣(市)推進產業集聚、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層次,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縣域特色經濟。積極實施“大城關”、“大縣城”戰略,推進縣(市)城關擴容提質。深化強鎮擴權改革,加快省級試點小城鎮、市級示范性小城鎮建設,培育一批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游旺鎮和歷史文化名鎮。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百村競賽”活動,認真實施農村“家園清潔行動”和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打造一批綜合示范精品村。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完成行政村電網改造,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200公里,新增農村客車100輛,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2000口,新建改建農村衛生戶廁5000戶。加強水利建設,認真實施防災減災、農田水利、骨干水利、農村飲水安全、水生態環境治理等工程,新解決3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加快推進大樟溪(閩江)引調水工程、羅源霍口水庫、閩清葫蘆門水庫等一批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加強農村“六大員”隊伍建設,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扶貧標準,繼續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問題,實施新一輪“造福工程”搬遷3000人。加大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力度,完善對口幫扶、山海協作機制,扶持財政困難縣和老少邊貧島地區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