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達4000萬千瓦 民資外資可參股核電建設 -歐盟REACH法規明實施 影響我3萬多企業 中國建重點實驗室應對 -央行嚴控外商投資內地房市 把好信貸關 中國房地產還能熱多久 -社會對職業教育比較歧視 維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合法就業權利 -中國擴大兒童免疫范圍 增25億購疫苗 衛生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 -A股均價與歷史高點相差1成 內地資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營油企欲打包賣外資 三分格局或變兩強相爭 商務部促油企整改 -中國存在糧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風險 商務部三措施穩定肉蛋價格 -國務院決定今年試點向國企提取分紅 -07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出爐:清華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數破千萬
高等教育是否走出“緊缺時代”?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2 年 07 月 09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與往年相比,已經結束的北京地區高考顯得相對平靜。這一方面固然與輿論的引導有關,但更主要的,還是因為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招生數量和招生比例不斷提高,使得教育資源與求學者之間的供求關系有所緩解,考生、家長、社會,都有可能以一種比較放松的心態對待高考。

    據權威部門披露,今年北京秋季高考的錄取比例,將繼續維持在70%以上,也就是說每1.4個考生中,就有一個人可以被錄取。如果再加上民辦高校等其他教育形式的補充,則差不多所有有意求學者都有機會接受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而據媒體報道,上海、廣東、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今年的預期高考錄取比例也都與北京相近甚至高于北京。高考考場上的競爭,已經不那么慘烈。

    而與上述消息形成對照的是,有關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報道卻一年多似一年。與過去相比,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學歷要求愈發嚴格,有些已經提高了一檔甚至兩檔,以至于已經有所謂學歷“貶值”之說。媒體對高校畢業生求職輔導的熱度,已經不遜于針對高中畢業生的高考輔導。

    對比過去高考時的大比例、高強度競爭和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敞開接納,如今大學的“進門易”與“出門難”并存的現象,似乎證明我們的高等教育已經走出了“緊缺時代”。

    但是,這一切畢竟只是發生在北京及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都與之相似的大城市和發達地區,如果我們將目光擴大至全國,則形勢顯然并沒有這么樂觀。截止到今年,上海、北京等地區已先后實行了高考的獨立命題,以往關于不同地區錄取分數線不同的爭論已經不會發生,但是不同地區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依然有很大差異。有媒體引述官方統計數字,預計今年全國高考錄取比例為52%。這一數字不但證明上海、北京等發達地區的高考錄取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還意味著那些低于平均水平的不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有著更大的差距。而這差距的存在,證明不同地區之間教育資源的分配并不均衡,而那些教育資源依然緊缺的地區,恰恰正是人才需求最為迫切而對人才的吸引力又相對不足的落后地區。因此,局部地區在高等教育機會和人才需求方面的供需平衡,并不能說明全國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已經走出緊缺時代。

    一個更加潛在的問題是,隨著教育資源進一步實行區域化分配和高校收費制度的改變,可能會有更多來自欠發達地區的、生活困難的學生,會因為缺少機會和經濟能力,而無法接受高等教育。如果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多,則不但有違社會公平原則,而且也會對落后地區的發展不利。因此,大力發展高等教育,解決供需矛盾,同時給那些確有才華而又無力負擔學習費用的學生以經濟支持,是高等教育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張天蔚)

    北京青年報 2002-7-8

來源: 北京青年報

相關文章:
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市場化特征與政策走向分析
現代信息技術對高等教育的十大影響
縮小差距高等教育要合理布局
加強多媒體教學及網絡教學促進高等教育現代化
高等教育過度化的根源與警示
高等教育的結構失衡 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原版教材的引進與使用
政協委員質疑高等教育:是產業還是公益事業?
中國大學:離高等教育全球化還有多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2007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國大陸首度超過臺灣地區
中石油稱冀東南堡油田可開采100年 開發成本近60億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