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達4000萬千瓦 民資外資可參股核電建設 -歐盟REACH法規明實施 影響我3萬多企業 中國建重點實驗室應對 -央行嚴控外商投資內地房市 把好信貸關 中國房地產還能熱多久 -社會對職業教育比較歧視 維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合法就業權利 -中國擴大兒童免疫范圍 增25億購疫苗 衛生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 -A股均價與歷史高點相差1成 內地資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營油企欲打包賣外資 三分格局或變兩強相爭 商務部促油企整改 -中國存在糧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風險 商務部三措施穩定肉蛋價格 -國務院決定今年試點向國企提取分紅 -07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出爐:清華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數破千萬
紅心蛋再敲食品安全警鐘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1 月 14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制作“紅心蛋”的人,心并不紅。11月12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披露:一些河北銷往北京的紅心鴨蛋,含有有毒工業染料“蘇丹紅四號”。此消息讓人吃驚,好在北京市食品辦已經采取緊急措施,要求全市暫停銷售所有河北產的紅心鴨蛋,以待檢測,但市民對食品市場的安全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傷害。

平心而論,近兩年來,北京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有目共睹,北京食品安全的監控系統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制度,問題食品下架制度等。此前,北京對潮安果脯蜜餞類食品的整體區域清退,對福壽螺問題的緊急叫停等都獲得了公眾好評。據最新報道,北京將與澳大利亞合作,建立食品可追溯監管系統,這無疑讓廣大市民對未來的食品安全增加了信心。

但也要看到,北京食品安全存在不少監管漏洞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正如眼里容不下微小的沙子一樣,食品安全控制也是不允許出現漏洞的,即使是再小的漏洞,都會產生無限放大的風險。所以,此次的“紅心蛋”事件,再次給北京食品安全形勢敲響了警鐘。

有毒“紅心蛋”的出現表明,北京對食品的日常檢測和監控需要進一步加強。河北產的咸鴨蛋在北京銷售已經有很長時間了,紅心鴨蛋以其“好賣相”讓一些講究營養的市民趨之若鶩,而與此同時,全國已有地方發現過紅心鴨蛋實為人工色素所致的新聞報道。遠的不說,與北京相鄰的天津,去年就查出大量有問題的“紅心鴨蛋”,天津某地75%的養鴨戶都在鴨飼料里添加“紅藥”,而媒體調查得知,這些“紅藥”來自河北白洋淀(據4月20日新華社報道)。以此推斷,紅心鴨蛋是食品安全的高危領域,應當重點監控,但遺憾的是,有關方面對此似乎沒有充分重視。對天津發生的問題“紅心鴨蛋”,也缺少足夠的敏感,結果食品監管者落到了的媒體后面。

可以看到,由媒體來曝光食品安全隱患,最后雖然也能暴露和解決問題,但同時也要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畢竟,由于媒體的專業和視野所限,它對問題的發現有時往往是滯后的,比如經常會等到問題比較嚴重時才去關注,而此時,危害已大規模擴散,許多人的身體健康可能由于毒害的長期積累,面臨著不可預知的危險。因此,在正常的食品監管體系下,監管者應該永遠走在媒體之前,以自己專業的素養在第一時間發現隱患所在。

目前,北京正在食品安全領域逐步推廣準入制度,要求銷售者提供食品產地檢驗部門檢測合格的證明。此前媒體報道,水產品也實行了準入制。準入制作為一個事前的預防措施的確很有必要,但是,準入制絕非一勞永逸。據報道,白洋淀國華禽蛋加工廠等廠家的產品,進入超市銷售都提供了當地的檢測報告。這說明,異地檢測報告的發放,似乎并未嚴格把關,還不能把食品安全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異地檢驗機構的責任心上。

所以,北京一方面要通過各種途徑,對異地檢驗機構進行督促,另一方面食品監管日常抽檢的范圍和頻率應擴大和增強。日常抽檢看似一個“笨方法”,其實最有效,只有張開大網廣泛篩查,才能將任何隱患扼殺于苗頭。對國內外每天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監管部門也應高度關注,從中尋找有價值的線索,發現與本地食品安全有關聯,就立刻采取行動。總之,監管部門多一份主動,多一些敏感,公眾的食品安全才有更多的保障。

來源: 新京報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2007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國大陸首度超過臺灣地區
中石油稱冀東南堡油田可開采100年 開發成本近60億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