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報告稱農民對貧富差距感受頗深,尊嚴感很低)
11月28日,調研范圍涵蓋全國31個省的《中國農民狀況發展報告》出爐。報告稱,在貧富差距、城鄉差距逐步拉大等情況下,農民的尊嚴感或繼續下滑。過半的受訪者認為農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比其他人低一等。(11月29日《南方日報》)
盼望著,盼望著,關于農民尊嚴感的調查報告,終于來了。之前,見過不少公務員的體檢報告、精神生活報告,也見過城市幸福感報告……簡言之,報告不少,真正關注弱勢群體的,卻很少。如今,有了農民尊嚴感報告,聚焦于農民這個群體,本身便是一種進步了。
報告中有一句話被廣為復制與流傳:農民的尊嚴感或繼續下滑。對這個論斷,并非危言聳聽,而是讓人有切膚感受的。尤其是在這個“蘿卜”、“拼爹”時代,各種魅影重重,無關系與后門可走的農民,如社會大環境本身并無多大改觀,其尊嚴本身,必將繼續下滑,這是不爭的事實。當發現如此問題時,唯有解決問題才是一種自我救贖,而如何應對農民尊嚴感下滑,必將成為“時代一問”。
說起農民尊嚴感,很多人第一時間必然想起富裕,因為在公眾的大體印象中,農民與貧窮、落后,大多形影相隨。在這些人眼中,只有農民的生活富裕了,他們就幸福了,尊嚴感就強化了。這般解讀,看似毫無問題,但其在邏輯上,卻有著明顯的誤區尊嚴感的強化,從來都不是金錢來詮釋的,唯有完全的權利對等,才可能有真正的尊嚴感。
畢竟,一個人的尊嚴感,來自于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雙重享受,任何一項的缺失,都不可能真正提高尊嚴感,甚至于,這還有點類似于“木桶原理”,尊嚴感的高低,取決于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較低的一方。
故而,尊嚴感的提高,無關貧窮,關乎權利。試想,如果農民與市民能夠享受完全對等的權利對等的社會保障、對等的社會資源、對等的人格,不存在任何的歧視、不存在任何的拼爹魅影、不存在任何的不公平與不公正等等。這樣的話,農民的精神生活質量,必然會提高;而即便貧窮,也只會是暫時的,因為人人機會均等,向上的力量與窗口打開著,誰都能看到希望,必然會去奮斗,以實現最大的自我價值。
自然,絕對的平等是很難存在,但是,向著這個平等的天枰不斷靠近,應是我們應該構造的一種格局。當前,農民尊嚴感有缺失之跡,缺的正是權利對等。貧窮可以改變,但喪失的權利,如不能得到機制與法律撐腰,便很難獲得。《人民日報》曾關注弱勢群體,很多人擔憂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沒機會。這是底層勞動者的擔憂,但又何嘗不是現實社會的一種格局與寫照呢?
提高農民尊嚴感須從權利對等入手;其他社會群體尊嚴感,亦須如此。農民尊嚴感報告出來了,我們希望這能成為一個關注弱勢群體的“契機”,形成關愛底層勞動者的氛圍。畢竟常言道:“看一個國家的未來,就看這個國家是怎么對待他的婦女與兒童的。”其實,這話中的婦女兒童,本身便是一種“弱勢”的寫照,換成弱勢群體,同樣在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