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11月28日,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發布我國首個《中國農民狀況發展報告》。《報告》從農民出發,研究農民眼中的國家和社會以及農民的政治參與。《報告》顯示,農民對貧富差距感受頗深,但暫時鮮有仇富心理,對未來比較樂觀;農民對與自身利益關系不大的國家大事不太關注,政治參與度有待提高;此外,農民的尊嚴感可能下降,鄉鎮干部有疏遠群眾的趨勢。(11月29日《南方日報》)
依照《報告》結論,我國農民近九成對國家發展很有信心或比較有信心,但與之同時,農民群體自我尊嚴感很低,對村干部和鄉鎮干部度滿意率分別不足六成和四成五。這種看似悖謬的認知現象實際上毫不奇怪,農民所能接觸到的信息傳播渠道,基本過濾了國家、省市層面的負面信息,再加上許多農民傾向于從過去與現在的比較中看未來,進而對遠離自己生產生活、抽象化的國家發展持肯定意見。
農民的這種看法當然值得尊重,卻不能引據為現行政策、發展模式合理性的佐證。從農民對所屬群體的尊嚴感評價、對與自己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層政府和官員看法走低情況來看,前述肯定意見既非理性,也不可持續。農村社會、農業、農民生活均不可避免卷入全球化、城市化、新興工業化,也將與國家政策、高層施政產生越來越密切的聯系。待到互聯網新媒體信息鴻溝被填平(有效彌合),農民必然接觸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就會有越來越多人會把農民群體尊嚴感低、鄉村治理滯后等問題與對國家發展的抽象評價聯系起來,將有關問題的原因對應到政策及其執行。
解決鄉村治理水平滯后,自然需要深化政府職能改革,讓若干公共管理部門的管理資源、執法力量一改只投向城市的做法,加大對農村地區公共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讓農民分享發展成果。而提高農民群體尊嚴感,則需做得更多,例如打破戶籍制度藩籬,保障農民自由遷徙權;又如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讓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像現在這樣,用行政強力乃至暴力把農民從自己的土地上驅逐——最根本的是,要確保農民的民主參政權利,由農民來決定縣鎮以至更高層次政府官員的去留。《報告》顯示,農民的政治參與存在“政治參與意識淡薄”、“政治參與能力不足”、“低收入者和青年人等農民群體政治參與度低”等問題,其實這只是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滯后、農民民主參政權利未得到切實保障與尊重的結果,是農民對不真實民主所作出的“以腳投票”。已故憲法學家蔡定劍早就通過調研指出過,民主意識與所謂知識積累無關,這與切身利益相關,選舉可以給農民帶來利益和甜頭,民主選舉實踐就是最好的民主教育,民主選舉“只要允許搞,就能搞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