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政府在致力于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進程中,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以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為主要目標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扶貧開發。從1978年到2000年,中國政府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使農村解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貧困人口由2.5億人減少到3000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基本實現了到20世紀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戰略目標。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政府根據中國全面進入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和農村依然存在貧困問題的基本國情,制定了新的扶貧戰略,決心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鞏固扶貧成果,盡快使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解決溫飽問題,并逐步過上小康生活。
20世紀末(1978-2000年)中國農村的扶貧開發
一.歷史進程
從1978年到2000年,中國的扶貧開發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階段(1978—1985年) 按照中國政府確定的貧困標準,1978年,農村貧困人口為2.5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30.7%。導致這一時期大面積貧困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經營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1978年開始了農村經營制度的改革,并采取了農產品價格逐步放開、發展鄉鎮企業等多項措施,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土地產出率。這為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打開了出路。從1978年到1985年,農村人均糧食產量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2.6倍;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從2.5億人減少到1.25億人,占農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 ?/p>
第二階段:大規模開發式扶貧階段(1986—1993年)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農村少數地區由于經濟、社會、歷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約,與其他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逐步擴大,低收入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經濟收入不能維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為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中國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專門扶貧工作機構,安排專項資金,制定專門的優惠政策,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自此,中國政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和大規模的開發式扶貧,中國的扶貧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經過8年的不懈努力,到1993年底,農村貧困人口由1.25億人減少到8000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從14.8%下降到8.7%。
專欄1 中國貧困地區
據統計,1985年中國農村人均純收入200元(相當于當時全國農村人均純收入水平的50%)以下的貧困人口有1.25億,占當時農村總人口的14.8%,其中近4000萬人的年均純收入不足50元,占農村人口總數的4.4%。這些貧困人口居住較為集中,大部分分布在18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這些地區是:東部的沂蒙山區,閩西南、閩東北地區,中部的努魯爾虎山區、太行山區、呂梁山區、秦嶺大巴山區、武陵山區、大別山區、井崗山區和贛南地區,西部定西干旱山區、西海固地區……。由于這些地區多數位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中部和西部的山區,相當一批是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地區,因而人們將貧困人口聚居的地區習慣上稱為“老、少、邊、窮”地區。
第三階段:扶貧攻堅階段(1994—2000年)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扶貧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貧困人口進一步呈現出明顯的地緣性特征,集中分布在西南大石山區、西北黃土高原區、秦巴貧困山區以及青藏高寒區等幾類地區。以1994年《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公布實施為標志,中國的扶貧開發進入了攻堅階段。該計劃明確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力爭用7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目標、明確對象、明確措施和明確期限的扶貧開發行動綱領。經過多方努力,到2000年底,國家“八七”扶貧攻堅目標基本實現,中國的扶貧開發取得了巨大成就。
——解決了兩億多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農村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2000年的300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從30.7%下降到3%左右?!?/p>
——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間,在中國農村貧困地區修建基本農田9915萬畝,解決了7725萬多人和8398萬多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到2000年底,貧困地區通電、通路、通郵、通電話的行政村分別達到95.5%、89%、69%和67.7%。
——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鞍似摺庇媱潏绦衅陂g,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農業增加值增長54%,年均增長7.5%;工業增加值增長99.3%,年均增長12.2%;地方財政收入增加近1倍,年均增長12.9%;糧食產量增長12.3%,年均增長1.9%;農民人均純收入從648元增加到1337元,年均增長12.8%。
——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較快。貧困地區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初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有所下降。辦學條件得到改善,592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中有318個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迅速,有效地提高了勞動者素質。大多數貧困地區鄉鎮衛生院得到改造或重新建設,缺醫少藥的狀況得到緩解。推廣了一大批農業實用技術,農民科學種田的水平明顯提高。群眾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解決了一些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沂蒙山區、井岡山區、大別山區、閩西南地區等革命老區群眾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一些偏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歷史上“苦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地區和寧夏的西海固地區,經過多年開發建設,基礎設施和基本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貧困狀況大為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