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功能提升品質,環境質量明顯改觀。城市空間布局不斷優化,江北新區獲批國家級新區,完成總體規劃及近期建設規劃,新區建設全面啟動。河西城市新中心發展框架基本形成,中新南京生態科技島、南部新城加快建設,大校場機場順利搬遷,鼓樓濱江、鐵北、燕子磯、鐵心橋—西善橋、麒麟等片區改造全面實施。軌道交通實現網絡化運營,地鐵3號線建成通車,5條軌道交通線路同步建設,運營里程達到225公里,位居全國第4。揚子江隧道順利建成,成為五年來建成的第5條過江通道。模范西路改造、紅山南路東延等一批城市道路工程加快建設,城市綜合路網體系進一步健全。城市文化形象不斷提升,建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三期,湯山溫泉旅游度假區成功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牛首山文化旅游區、金陵大報恩寺遺址景區開放運行,圓滿舉辦佛頂骨舍利供奉大典,成功舉辦首屆南京國際馬拉松賽。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觀,街巷停車、交通秩序得到好轉,交通擁堵指數從全國第21位下降至第28位。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城市管護機制逐步健全。全面實施煙花爆竹禁放。江南、江北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和餐廚垃圾處理廠建成運營,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實現新突破。優化調整生態紅線保護區域,基本建成1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和1000多平方公里示范區,綠化造林4.2萬畝。污染治理力度持續加大,實施加強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大幅提高排污費征收標準,全面強化生態環境監管措施。2005年底前注冊營運的黃標車全部淘汰。金陵石化及周邊、大廠、梅山和長江大橋地區等四大片區工業布局調整有序展開。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35天,較上年增加45天。PM2.5濃度比2013年下降26.9%,降幅居全省第一。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98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1.3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4.1%,居副省級城市前列。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民生福祉持續增進。民生十件實事全面完成,城鄉公共服務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77.7%,預計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10%,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縮小,人均純收入低于6500元農戶全部脫貧。全力促進創業就業,啟動實施“創業助推行動”,培育自主創業者1.6萬人,帶動就業12.3萬人,全市新增城鎮就業22.2萬人,其中大學以上人員占比達57.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順利實現“五險”市級統籌,啟動實施城鎮職工和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城鄉低保和居民基礎養老金實現全城同標。促進住房保障體系轉型,推進公共租賃住房與廉租房并軌運行。新開工各類保障房301萬平方米,竣工296萬平方米,累計有13.6萬戶居民入住保障房。完成城中村、危舊房改造254萬平方米。
優化提升公共服務,推進學前教育“增量、提優、普惠”工程,省、市優質園比例達到84%。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招生辦法,就近入學率超過90%。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河西兒童醫院投入使用,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達到100%。推進“醫養融合”,新增養老機構床位4771張。新增、更新公交車1243輛,新增公共自行車2.2萬輛,主城區公交出行分擔率達到50%,領先全國同類城市。人均擁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提高到2.8平方米。基本實現全市主要公共區域WIFI網絡免費向公眾開放。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新建40家街鎮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扎實做好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信訪穩定、防汛應急處置等各項工作,妥善處置“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善后工作。平安南京、法治南京建設不斷深化,公眾安全感達93%。民族、宗教、雙擁、外事、僑務、婦女、兒童、檔案、史志、參事、仲裁、殘疾人、慈善事業取得新業績。
各位代表,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過去的五年,是我市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的五年,是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的五年,是創新和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城市發展活力顯著提升的五年,是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城鄉建設水平顯著提升的五年,是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的五年。五年來,我們經歷了一系列大事要事難事,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等風險挑戰,成功舉辦了2013年亞青會、2014年夏季青奧會,有效保障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活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
過去五年取得的成績,得益于歷屆市委市政府打下的堅實基礎,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協的傾力支持,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行各業辛勤勞動的全體市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向駐寧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向所有支持南京建設與發展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正面對著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和體制性矛盾。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產業結構仍然偏重,穩增長、調結構任重道遠;科技、人才與產業結合度不夠緊,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增長動力有待進一步轉換;資源約束趨緊,節能減排壓力加大,環境治理及城市長效管理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居民增收壓力較大,就業、養老、教育、醫療、食品藥品安全等公共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們一定直面問題,切實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努力在破除瓶頸、補齊短板上取得明顯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