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聚力鄉村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淮南既是工礦大市,也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市,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品牌創建等農業產業化五大工程。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健康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強耕地保護,糧食總產穩定在260萬噸以上。推進承包地“三權分置”,完成50個村“三變”改革試點任務。推廣“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新增家庭農場50家。開工建設4個農產品加工園及物流園,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增長6%以上。支持鳳臺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和“智慧糧食”倉儲信息化建設。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增強為農服務能力。建設美麗鄉村。基本完成鄉鎮駐地的改造提升,建設30個市級以上中心村。完成農村存量危房改造。持續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完成5萬戶農廁、全市鄉鎮駐地和中小學校旱廁改造,加快33個鄉鎮生活污水設施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健全美麗鄉村建設長效管護機制。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今年集中力量抓好五項建設的鞏固提升:一是農村電商全覆蓋鞏固提升,豐富完善鄉村網點服務功能。二是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全面解決貧困村和貧困戶飲水安全問題。三是農村道路建設鞏固提升,提升改造農村公路346條、423公里。四是農村電網改造鞏固提升,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五是農村義務教育鞏固提升,完成“全面改薄”年度任務,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五)聚力統籌協調,提高城鄉建設水平。引導“住建規劃下鄉、水利林業進城”,讓鄉村與城鎮、自然與人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促進城鄉規劃建設統籌協調。統籌考慮城市產業布局、城鎮發展、人口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統籌要素資源、堅持規劃先行,推動主城區與副中心、各組團聯動發展。統籌做好公路、鐵路、水運等重大基礎設施規劃,明確建設時序,保障重點建設。促進新區建設和老城改造統籌協調。堅持以“先進、長遠、超前、留白”的理念引領新區建設,完成山南新區總體城市設計及六大導則編制。支持高新區升級建成國家級高新區。新開工山南新區綜合醫院等12個項目,推進市級老年公寓、商業綜合體等50個項目建設,竣工3所學校、市文化藝術中心等9個項目。按照“密路網、小街區”的理念,推進老城區“兩治三改”工作,織補各類城市功能。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5190套、基本建成1877套。新改建各類管網135公里。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推進智慧城管建設,有效解決城區停車、環衛、占道經營等難題。促進城市對內對外交通統籌協調。暢通城市內循環,開工建設過舜耕山西支路、學院路鐵路下穿工程,加快淮南站、十澗湖東路等改造,完成11條道路大中修,淮上淮河大橋建成通車。加快城市大通道建設,開工建設合霍阜高速淮南段,加快G206洛河至曹庵段一級公路改擴建、山南新區至新橋機場快速通道、鳳臺至毛集快速通道等前期工作。推進現代化新型淮南港建設,制定淮河岸線開發保護計劃。開工建設5個公交樞紐站場,開展農客班線公交化改造。創建省級公交示范城。
(六)聚力環境治理,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不斷鞏固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成果,為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實施藍天行動。堅持鐵腕管理,落實環衛濕式保潔,健全完善“數字渣土”平臺。堅決落實重污染天氣預案,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提升行動,建成大氣環境監測系統。實施碧水行動。深入落實“水十條”,全面落實“河長制”,確保水質持續穩定達標。啟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治理,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率達80%。完成第一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洞化截洪溝等5條水系治理。嚴厲打擊非法采砂行為。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實施凈土行動。全面落實“土十條”。抓好土壤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開展集中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推進生活垃圾、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完善建筑垃圾再生資源利用體系。實施綠地行動。全面推行“林長制”,人工造林1.5萬畝。新增和提升綠地面積350萬平方米。編制國家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示范城市創建規劃、計劃。加快實施世行貸款采煤沉陷區項目,謀劃實施淮西湖、十澗湖等綜合治理項目。新開工沉陷區安置房3200套、搬遷入住3500戶。
(七)聚力精準施策,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質量,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確保完成省下達的貧困人口脫貧、貧困村出列和壽縣貧困縣摘帽年度任務。用足政策。加大產業、就業、健康、教育、金融等扶貧政策宣傳,推動政策精準落實到村到戶到人。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十大工程,提升基層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做實產業。全面推廣“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加快推進行蓄洪區脫貧攻堅工作。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社會優先發展。完善機制。開展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活動。充分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堅持正向激勵,落實“一票否決”制。繼續實施定點幫扶、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制度。完善貧困戶動態管理機制,構建穩定脫貧、防范返貧的有效機制。
(八)聚力社會建設,持續增強群眾獲得感。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精準施策,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從小處著手、以小見大,高標準實施好省級民生工程。辦好幾件惠民實事。在全市公立醫院推行居民健康一卡通。安排文化惠民送戲下鄉1000場、免費公益電影農村放映1萬場。建成3個社區多功能運動場、20條全民健身苑。完成7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整治。建成舜耕山南側停車場、老市政府停車場。完成舜耕山濕地公園、西部城區和平廣場(公園)建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制定教育提升行動計劃,不斷提高教育質量,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擇校熱”、“大班額”等突出問題。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0所。啟動縣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保障特殊群體受教育權益。加快職教園區建設,支持在淮高校建設創業孵化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擴大多樣化優質教育供給。提高就業質量。落實新一輪促進就業創業政策,爭創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園。推進就業扶貧驛站建設,新增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億元。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2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7萬人。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積極推進法定人群社會保險全覆蓋。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深入開展工傷殘疾預防工作。推進醫養結合,加快養老產業發展。推進健康淮南建設。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市傳染病醫院改造、市婦幼保健院新院、殘疾人康復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大對鄉鎮衛生院建設的支持力度。打造城市15分鐘體育健身圈。創建省級食品藥品安全城市。建設平安淮南。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加快縣級矛盾糾紛聯合調處中心和四級綜治中心建設。完成村(居)民委員會換屆。健全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嚴守安全生產底線,強化應急管理,開展安全保障監測體系建設行動和地質災害防治行動。加強軍地協調,深入推進國防動員、國防教育和雙擁工作,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更好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做好地震、氣象、檔案、外事僑務、對臺、婦女兒童、宗教和機關事務管理等工作,加快人民防空、廣播電視、地方志、老齡、殘疾人和紅十字等各項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