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05年以來3個中央1號文件的精神,為發揮各地資源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大力發展特而專、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種特色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建設,加快形成國內外知名的優勢產區,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專業鄉鎮,實現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特制定本規劃。
一、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的戰略意義
(一)有利于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
2003年《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的頒布實施,對調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大宗農產品區域布局的優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選擇地域性強、品質優和市場前景好的特色農產品,制定和實施《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年)》,對指導各地充分利用資源比較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引導特色農產品向最適宜區集中,加快培育優勢產區,促進農業區域專業分工,深化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具有重大意義。
(二)有利于構建區域主導產業,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目前我國特色農產品規模化和集約化開發程度不高,多處于原料型和初加工型生產階段,附加值低,未能很好地形成“一村一品”優勢,影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引導特色農產品進一步向優勢區集聚,發展適度規模生產,有利于吸引加工企業進入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經營,帶動加工、儲藏、運輸、營銷等關聯產業發展,全面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加快培育區域特色產業。特別是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大都為勞動密集型農業,產品的商品價值較高,發展特色農業有利于挖掘農業內部潛力,擴大農村就業,開拓農民增收渠道,形成農民收入的新增長點,實現產業富村,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三)有利于挖掘區域特色資源潛力,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農產品市場需求結構呈現多元化和優質化趨勢。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人們對農產品的營養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個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豐富多樣的特色農產品倍受市場青睞。優化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加速現代生產要素向優勢區定向聚集,有利于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特色農業,加快優勢區現代農業建設,充分挖掘區域特色資源潛力,盡快形成新的特色農產品生產能力,增加優質特色農產品供給,滿足日益細分的市場需求,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四)有利于提高農業競爭力,廣泛參與國際競爭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從總體上看,我國特色農產品多是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具有較強競爭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是我國農業參與國際競爭,促進貿易平衡的重要手段。加快推動優勢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品質,做強做大優勢區特色品牌產品,可以將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出口競爭優勢,擴大出口,優化出口結構,這對于提高農業整體競爭力,廣泛參與國際農業競爭具有重要意義。
二、特色農產品發展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生物資源豐富。經過多年的馴化,農業開發利用的栽培植物、畜禽、魚類、食用菌、昆蟲等已達到1萬多種,培育出了眾多適宜不同地區、具有不同品質特性的栽培和養殖品種。同時,我國地形復雜,氣候多樣,不同區域獨特的地質地貌和小氣候分異決定了不同地區農產品特有的品質特征。
近年來,各地立足地區資源比較優勢,抓住新階段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機遇,從市場需求出發,積極探索農民增收的新路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經過幾年的努力,特色農產品總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快速增長,已成為區域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食用菌生產量421.3萬噸,占世界總量的70%以上;雜糧年產量一直保持在5000多萬噸,約占世界雜糧總產量的30%左右;茶葉出口28.7萬噸,創匯4.84億美元;荔枝、菠蘿、香蕉、椰子等熱帶、亞熱帶水果產量已達到1105.7萬噸;桑蠶繭產量58.42萬噸,蠶農年收入達120多億元;我國花卉種植面積達70萬公頃以上,實現花卉銷售額503.3億元,出口創匯1.54億美元;中藥材種植面積121.33萬公頃,出口19.8萬噸,創匯2.8億美元;特色水產品產量3393.3萬噸,出口創匯75.3億美元。特色農產品的發展,對充分挖掘農業潛力、增加農民收入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特色農產品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問題。一是生產規模小,產業鏈條短,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二是技術含量低,相關的科研投入和技術儲備嚴重不足,優種率低,生產加工工藝落后;三是行業標準缺,嚴重制約了特色農產品的品質管理和市場規范;四是市場發育滯后,特色農產品的優質優價難以充分實現。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人們對農產品提出了多層次、多樣化、高品質的需求,特色農產品市場一直呈現出購銷兩旺的態勢。許多特色農產品的國內市場供不應求,部分特色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出強勁的競爭力,市場需求還在不斷擴大,特色農產品的發展仍具有很大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