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和通脹,必將成為2008年宏觀經濟運行的兩大主題和國家經濟調控政策的聚焦點
中國宏觀經濟出現了數年的“高增長,低通脹”的黃金組合,對此,主流解釋一直是把其歸功于中國的“人口紅利”——認為由于供給“無限”,從而造就了企業勞動力成本非常低廉。
但如果沒有對外開放度的快速提高和生產要素價格的抑制,斷然產生不了數年的黃金增長。上世紀90年代后期外資的快速涌入,促使中國貿易品部門較非貿易品部門的技術進步得到了較快的提高;與此同時,國內與非貿易部門低生產力水平相匹配的生產要素價格并沒有同步跟上,從而導致貿易部門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提高,出口增長強勁,資本回報率快速增長。這樣的結果必然是高投資和高出口拉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消費增長在國民經濟高速增長中的貢獻略顯不足,出現內外經濟失衡。
當前宏觀經濟運行已經出現越來越強的矯正這種失衡的趨勢,即要求非貿易品相對貿易品價格上升(真實匯率上升),其實現的途徑無外乎兩條:人民幣快速升值或者國內物價水平快速上升。前者的機理是,貿易品國際市場價格給定的前提下人民幣升值將會降低貿易品國內價格,從而使非貿易品相對貿易品價格上升;后者的機理是由于名義匯率不變,且貿易品國際市場價格給定,國內價格水平上升將由非貿易品承擔。從目前看,人民幣升值和通脹,必將成為2008年宏觀經濟運行的兩大主題和國家經濟調控政策的聚焦點。
物價受困內外環境
到目前為止,本輪通貨膨脹是輸入型結構性通脹。從2006年9月份以來物價的快速上漲主要是由于食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帶動的,而食品價格的快速上漲是由于糧食價格和食用油價格的上漲拉動的。中國是糧食凈進口國,進口食用油占總消費量的26%左右,所以只要國際價格出現任何的波動,都會迅速的傳導到國內。從2006年6月份以來,國際食用油價格和糧食價格不斷創出新高,至目前國際價格均沒有回調之意,從而進一步帶動了國內價格的快速上漲。
但2008年,中國的結構性通脹有邁向全面性通脹的趨勢。首先,由于國際收支雙順差和外匯儲備快速增加導致的流動性剩余將拉動物價上漲。目前,盡管央行采取了非常頻繁的沖銷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措施,但是通過外匯占款渠道投放出去的貨幣增長還是超出了央行的對沖手段。2008年國際收支雙順差和外匯儲備增加的局面并不會發生根本改變,所以盡管國家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但流動性規模并不會轉為惡化的局面。
其次,勞動力價格上漲。新勞動法的實施,將改變勞動力原有的供需彈性,推高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制造業在過去多年的工資增長遠遠落后于勞動生產率增長,未來這種情況將發生較大變化,工資有進一步提升的內在動力。制造業工人工資的增長必然會傳導到基礎原材料行業和服務行業的勞動力工資。目前中國的全員勞動力工資從2007年以來有逐步加快之勢。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會反推產品成品的價格,引發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同時勞動力工資的上漲會導致對商品的需求增加,引發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
再有,國際石油價格高位運行、糧食等原材料價格繼續攀升將進一步引致輸入性的物價上漲。從目前來看,全球能源價格上漲對中國注入的外生性通脹壓力并不顯著,這主要是因為國家發改委對能源價格和部分初級產品價格的管制,導致進口價格的增長不能反映到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的增長。但隨著能源價格的市場化進程,這一扭曲機制將得到矯正。
平抑通脹寄希望于補貼
通脹擾亂內部經濟的平穩,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治理通貨膨脹的最重要手段。運用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主要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一是降低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以壓抑總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資需求,并刺激儲蓄增加,從而保證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通過利率的調整來抑制通脹,決策當局會慎用。因為:首先在美國不斷降息的時候,國內利率的提高將會加大短期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而國際資本流入加大,會進一步增加流動性剩余和加劇通脹;其次,目前的通脹仍然是輸入型結構性通脹,即便提高利率也扭轉不了這種由能源價格和食品價格驅動的物價上漲,相反還會加大實體經濟的運行風險,把握不好就會出現“滯脹”。
既然到目前本輪通脹是由原材料輸入引致的結構性通脹,那么財政政策抑制這種結構性通脹是較為有效的手段。對進口的糧食和食用油等農產品(32.48,1.23,3.94%,吧)采取和對待石油進口同樣的財政補貼策略,抑制進口農產品的國內銷售價格,同時對出口的農產品征收出口關稅,提高出口農產品的輸出價格,或者對農產品出口實行配額制,抑制農產品的出口,保證農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優先供應,促使價格趨向平穩。
升值擔當矯正失衡重任
通脹若得到控制,那么失衡經濟矯正的任務就留給升值去完成。因此采用財政政策的同時需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幅度,否則真實匯率不但沒有得到提升,反而在下降,將更加不利于矯正失衡的內外經濟。
就長期而言,升值和通脹存在聯動性,升值加快可以緩解通脹的壓力,通脹提升同樣可以緩解升值的壓力;但就短期而言,升值帶來國際資本的流入,還會加大國內通脹的壓力。一直以來我國的匯率政策都是為平衡對外貿易服務,很少考慮過運用匯率變動來為國內宏觀調控服務。所以2008年的升值幅度仍然依賴順差的增長狀況及貿易政策的國際環境。
人民幣升值效應、國家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美國次級債危機所致全球經濟增速的減緩,以及能源、原材料、土地、勞動力等價格全面上漲,還有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沖擊,所有這些理由似乎讓大家覺得2008年中國的出口將出現快速的下滑。但實際情況并不會這么悲觀,內生性的國際比較優勢會使中國的高順差還會延續。
短期內高順差的局面難以改變主要與中國順差形成結構相關,目前順差有80%是由進料加工貿易和來料加工裝配貿易構成,這種順差結構在人民幣穩定升值的過程中是很難改變的。從中國順差形成的原因來看,自從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一些以前布局在東南亞的國際產業開始向中國轉移,這些兩頭在外的加工企業投入生產之后必然給中國帶來勞動力工資——即我們所說的順差。要使這種順差產生逆轉,除非發生:一、出現像東南亞金融危機那樣的情況,促使國際產業轉移出中國;二、隨著通貨膨脹的出現和人民幣不斷升值,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喪失國際競爭比較優勢,向國際上的其它區域轉移。但是,如果中國的產業結構,能夠像當年日本一樣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升級成功,那么順差格局仍然難以改變。
在2007年,盡管面臨了外部經濟嚴重失衡、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及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經濟當局為避免人民幣升值過快對就業和經濟增長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在資本管制、行政手段以及沖銷等各種手段的幫助下,繼續維持了國際上并不認同的匯率水平。但這種“以內部經濟穩定為主,以外部平衡目標為輔”的策略在2008年將面臨更大考驗。由于次貸危機影響到世界經濟增速的減緩,美國、歐盟和日本在今年都將面臨國內就業的壓力,可能轉化為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但我們也應看到,升值幅度加大有利于我們矯正內外經濟失衡。
(潘向東/文 作者為中信建投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