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國際糧食價格走勢
中國穩定糧價的一系列舉措,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贊揚。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兼亞太地區代表何昌垂表示,最近這些年,中國在保障糧食安全上做得非常好,不僅強調95%以上的糧食供應必須由國內提供,而且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政策來協調糧食的生產和供給,糧農組織對此十分贊賞。
邁入2008年,糧食安全的警鐘再 次在全球敲響。迅速飆升的糧價給世界帶來了“一場寂靜的海嘯”,已在37個國家引起糧食危機,威脅到全球2000萬貧困兒童,全球新增大約1億“饑民”。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世界最大的糧食消費國——中國的糧價卻十分平穩,甚至在CPI不斷上漲的情況下,糧食價格依舊波瀾不驚。
2007年,全球小麥價格上漲112%,玉米價格上漲47%,中國糧價上漲約10%左右。據商務部市場監測,全國糧食零售價格1月4日為4.14元/公斤,5月2日為4.20元/公斤,每公斤上漲6分錢。
糧食消費基本能夠自給
中國的糧食供應充足是價格不會快速上升的基礎。
據國家發改委統計,2007年底,糧食產量超過5000億公斤,而國內糧食消費量5100億公斤左右,基本能夠自足。
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近日表示,中國已連續4年增產,預計今年糧食生產將會繼續獲得豐收。由于糧食連續增產,近年國家糧食庫存保持較高水平,庫存消費比遠高于國際公認的17%—18%安全線水平。即使不考慮當年收購量,國有糧食企業現有庫存也可以滿足一年多的銷售。
“全球最大的大米生產地和消費地都是在中國,自給率基本上是平衡的,所以我們大米價格相對比較穩定,而且調控起來也比較容易。”一位糧食系統人士表示。
與此同時,國家叫停一系列糧食“能源化”項目,保障糧食安全。業界人士認為,這輪全球“糧食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能源危機”。一些發達國家大上燃料乙醇項目,汽車與人爭糧吃,使糧食庫存減少,是一個重要因素。中國政府從特殊的國情、保證國人糧食安全的高度出發,果斷叫停。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接連下發通知清理和叫停糧食能源化項目,實行生物燃料乙醇項目核準制。隨后,在國家的燃料乙醇產業規劃中,更明確了“非糧化”的思路。
最低收購價政策功不可沒
作為一個正在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的國家,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堅持糧食自給戰略,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嚴格保護耕地,大力發展農業科技。特別是2003年以來,中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惠農促糧的政策措施,取消延續了2600多年的農業稅,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為種糧農民徹底松了綁;增加了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同時,為保障農民的收益,中國從2004年開始探索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
國家從2004年開始對種糧農民發放直接補貼。2006年,為了減少農民因為農資價格上漲引起的成本上升,政府開始實施農資綜合直補。去年,政府用于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資金增至427億元,平均下來,主產省每畝地平均補貼30元,非主產省每畝補貼為20元。今年,中央政府預算安排“三農”投入5626億元,在比去年增加1307億元,并增加了252.5億元資金直接補貼糧農。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日前表示,除了直補農民之外,還要運用財稅杠桿,抑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保障農資供應,維護市場價格基本穩定。
以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為核心的新型糧食流通體制,成為中國糧食市場的“定海神針”。
糧食儲備充足調控市場有力
“國際糧價感冒,中國卻沒有打噴嚏”。在這一輪的國際糧價大幅飆升的時候,中國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因為儲備充足而得以“獨善其身”,總體價格穩定。
最低收購價使農民手中的糧食儲備得以集中,變成了國家的儲備糧,這為政府通過調節市場供應、干預糧價提供了基礎。此后,這一臨時性政策逐漸演化為國家調控糧價的一個重要手段——當市場糧價低迷,政府會采取保護價收購,提高糧價;反之,政府則對外拍賣庫存糧食,平抑糧價。政府通過托市收購和拍賣,“熨平”了原本起伏不定的國內糧價。
今年3月以來,針對國內外市場農產品價格不斷飆高的壓力,中儲糧總公司已先后數次集中拋售小麥、稻谷、中央儲備玉米等糧食作物。僅在3月26日至27日,中儲糧總公司就向市場投放了最低收購價小麥443.88萬噸,由于市場需求不足,實際成交只有68.41萬噸。但僅此一舉,使糧食價格比前一交易周的價格下降了5元/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