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鄧小平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訓,用唯物史觀分析我國社會實際和主要矛盾,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要比資本主義發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他反復強調:"發展是硬道理。"首先,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我們搞社會主義革命,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更要創造比資本主義高得多的勞動生產率,因為"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使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因此,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
其次,就我國來說,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我國社會在近代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積貧積弱,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生產力落后是最基本的狀況,因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靠什么?當然不能靠"共同貧窮",不能靠壓抑或降低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只能靠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以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第三,發展生產力,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條件。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建設,社會政治、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都需要物質條件和物質基礎。當人們處于貧窮狀態,成天為衣、食而愁苦忙碌的時候,是談不上受教育和民主參與的。
總之,由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生產力。我們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技術競爭,要靠發展生產力以增強綜合國力;增強社會主義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人民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就要靠發展生產力;解決當前國內社會的各種矛盾,消除不安全因素,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離不開發展生產力。抓住時機,發展自己,才能使社會主義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
1992年年初,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針對當時改革開放中仍然困擾我們的姓"社"姓"資"問題,再次提出了判斷是非的根本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這三個標準中,最根本的、處于核心地位的仍然是生產力標準。因為只有生產力發展了,才能有綜合國力的增強,才能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產力標準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但不是惟一的尺度。衡量社會進步的還有政治尺度,如四項基本原則;還有其他各個領域的具體尺度。這些尺度,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價值,不能互相替代,更不能只要其中的這一部分標準,否定另一部分標準。但是,所有各項標準都是相互聯系的,在根本上都是統一的。我們既要始終把生產力標準作為檢驗我們各項工作的最高尺度,又要注意把這一標準在各個領域具體化,并與各個領域工作的特殊要求結合起來,推動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
堅持"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有助于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解放思想,敢于實踐,大膽探索,利用一切有利于發展經濟的方式手段,可加快發展自己;有助于我們改變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少說空話,多干實事,積極進取。
|